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民政专刊
第05版:广而告之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鸟儿的天堂
与草木同喜
蚀痕里的时光褶皱
乡土记忆的体温
故乡是一个动词
父亲是本未装订的书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乡土记忆的体温
杨进峰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童年记忆里,女人们寻鸡唤猫的悠长调子,使村庄始终涌动着生命的温度。老辈人常说“六畜兴旺”,这些生灵的喧哗,确实是那个年代乡土跳动的脉搏。
多数人家门前都蹲着吐舌头的大黄狗,每有货郎经过,狗群狂吠。但主人喊声“回去!”狗便全夹着尾巴退回院落。村庄热闹得令人心安。
天刚蒙蒙亮,村东头二大爷家的公鸡便伸长脖子打鸣。一鸡起声,百鸡相和,啼鸣声能掀翻晨雾。人们裹在被窝里伸个懒腰,终究还是得在鸡鸣声里起身。
最鲜活的是芦花鸡领着“鼻涕娃”满村跑。我家那只母鸡最精怪,下完蛋能“咯咯嗒”半条街,非得等母亲撒把玉米才肯罢休。农家人舍不得吃鸡蛋,攒满竹篮便摸黑进城赶早市。八分钱的白壳蛋,只有孩子过生日才能独享。那年我攥着温热的煮蛋躲在草垛后,蛋香混着干草味,成了最奢侈的童年滋味。
家家猪圈都养着黑毛猪。泔水拌着麦糠,能催出油光水滑的膘。猪圈要常垫新土,发酵好的粪肥堆在门前,开春就是最好的庄稼料。牲畜更是庄稼汉的命根子,牛马骡拉着犁铧翻动土地,陡坡泥地里一声“驾”,牲口喷着白气往前挣的模样,是春耕时节最常见的画面。
邻居二爷的老骡子累死在运柴路上那天,整个村子都跟着叹气。看着朝夕相伴的牲口蹬直四蹄,二爷抹着泪三天没咽下饭。腊月杀年猪时,母亲背过身,不忍看养了一年的猪被按倒。可当猪肉换成过年的新衣和学费,她又把眼泪悄悄擦在围裙上。
记忆里的烟火气总裹着泥泞。雨天土路上禽粪横流,猪圈苍蝇嗡嗡,累毙田间的牲畜,何尝不是旧日农耕的斑驳注脚。可那些鸡鸣犬吠里的生机,人与牲畜互相依存的温度,终究在岁月里酿成了别样的暖意。
近年回到故乡,暮色中的村庄亮着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传来广场舞的旋律。村北面那片荒坡地是标准化养殖场,白胖的猪崽正拱着恒温饮水槽。村东的那片窑洞坍塌后建起了三层立体鸡舍。夜色渐浓时,田野传来机械的轰鸣。几台拖拉机亮着灯,像移动的星辰划过黄土地。清晨,村口的柏油路上,冷链运输车正将清晨装箱的鲜蛋运往城市。
我站在柏油路上想,或许每个时代,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续写六畜兴旺的故事。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