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民政专刊
第05版:广而告之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鸟儿的天堂
与草木同喜
蚀痕里的时光褶皱
乡土记忆的体温
故乡是一个动词
父亲是本未装订的书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蚀痕里的时光褶皱
陈敏
电话接通的刹那,听筒里传来母亲“我把灶台洗坏了”的声音,裹着潮湿的颤抖。
我推开家门时,厨房的瓷砖还残留着水渍的反光。母亲站在灶台边,围裙上沾着星星点点的泡沫,手里攥着半瓶洁厕灵,瓶身的蓝色标签被揉搓得发皱。原本锃亮的不锈钢台面布满斑驳的蚀痕,深浅不一的灰斑像某种抽象派画作,又像是岁月在金属表面留下的疼痛印记。
“电视说洁厕灵去污强……”母亲嗫嚅着,白发在风中轻轻摆动。“我看台面结了油垢,就想着……”她的声音渐渐弱下去,最后几个字消散在抽油烟机的嗡鸣里。我注意到,她右手虎口处贴着创可贴。
三十年前的厨房光景与此刻重叠。那时的母亲总在清晨五点半准时起床,煤炉上的铝壶“噗噗”冒着热气,她弯腰擦拭灶台的背影被煤油灯拉得很长。搪瓷盆里的抹布永远带着肥皂的清香,即便最顽固的油垢,在她手下也会乖乖投降。可如今,她站在现代化的厨房里,握着新型清洁剂,却像个迷失在陌生战场的士兵。
“没事的,妈。”我接过她手里的洁厕灵,触到她指节的温度,比记忆中凉了许多。她的手背上布满老年斑,像深秋银杏叶上的褐色脉络。母亲却像做错事的孩子般后退半步:“要不少说点钱,找人来修……”她的眼神躲闪着,仿佛这斑斑伤痕,会成为她无能的罪证。
坐在餐桌前,母亲絮絮叨叨说起隔壁王阿姨教的清洁窍门,说社区超市新出的去污膏,说电视购物频道推荐的厨房神器。阳光斜斜照进来,在她脸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纹路,那些细密的皱纹里,藏着被时光磨损的骄傲。曾经那个在田埂上挑着百斤稻谷健步如飞的女人,那个把五个孩子的衣裤浆洗得笔挺的母亲,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我想起去年冬天,她执意要给我织件羊绒衫,针脚却歪歪扭扭;春天时想学着用手机视频通话,对着镜头紧张得说不出话;就连最擅长的腌咸菜,也因为新买的密封罐而失手。这些细微的挫败,像细密的砂纸,慢慢磨去她骨子里的锐气。当子女的羽翼渐丰,父母却在时代的浪潮里变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成了被淘汰的落伍者。
“其实这样也挺好看的。”我指着灶台上斑驳的纹路,“像幅抽象画”。母亲愣了愣,随即笑出声来,眼角的皱纹里盛满阳光:“你这孩子,净会哄人。”
新灶台装好的那天,母亲做了一桌菜。红烧鱼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她系着褪色的蓝围裙,在灶台前来回忙碌的身影,与记忆中的画面渐渐重合。
生活或许就像这个斑驳的灶台,总有无法修复的裂痕,也会有意外的惊喜。因为,父母与子女的这场相遇,本就是一场互相包容、彼此治愈的漫长旅程。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