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背篓摇碎的月光
煤油灯里的爱
岁月里的浪漫
宝鸡赋
家乡的皂角树
老水车转动的光阴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背篓摇碎的月光
关别录
中年以后,我偏爱爬山。踏遍市区周边的名山大川,唯有老君山能叩响我灵魂深处的回音壁。这座秦岭余脉的山,是故乡永不褪色的水墨长卷。这里山清水秀,万物蕴藏其间,美景汇聚其中,更承载着我难以忘怀的少年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农业生产还停滞在靠天吃饭的时期,干旱贫瘠的半山区土地亩产只有一二百斤。那年月,青黄不接,断顿挨饿是常有的事。勤劳的父辈靠山吃山,扛起镢头到大山里种植玉米和荞麦、豆子等杂粮作物,这种生产方式被称为务山庄。
我们生产队作务的山庄就在老君山,往返有六十多里路。那里有野猪经常出没的“猪窝沟”、芦苇成片的“竽院沟”,是土层厚的地方。人们受动植物生存智慧的启示,在此开荒拓地,广种薄收,只为弥补口粮不足。
务山庄辛苦,鸡叫头遍就得起床穿戴行头,天不亮就出发。一路上要上北陡坡、下滴水崖、爬抽筋坡、蹚大河、穿密林,晌午前才能到达老君山。春播和秋收时农活多,当天干不完,就得在山上住下来。这时,要把上一次下山时埋在沙土里的铁锅找出来,清洗干净;把藏在山洞里的农具拿出来,擦拭亮堂;还要动手修缮晚上过夜的茅草房,捡拾做饭的柴火,做好食宿准备。
山里天黑得早,匆匆降临的夜幕加剧了人们的饥饿和疲劳。抓两把面粉,舀一勺溪水,找一块平整光滑的大石头作案板,和面、擀面条;用三块棱角分明的石头支起锅就是灶台,烧水、做饭。山高气压低,水到八十多度就沸腾了,面条再怎么煮也只有七成熟,可大家照样狼吞虎咽,吃得有滋有味。我方吃罢他登场,换一拨人重复同样的操作,等最后一个人端碗,前面吃过的人早进入梦乡。
有次山上传下话来,米面、食盐、煤油等生活用品不够用了,需要补给。我们几个年龄相仿的“山民二代”结伴同行,把大人分门别类准备好的东西送上山去。物品虽多,起初不觉得重,刚出发时热情高,也不觉得累,但渐渐地力不从心了,走走歇歇,有时一坐下就不愿起来。蓦然想到亲人,又鼓起勇气,加快步伐跋涉一段。我们终于在天黑之前登上老君山。顿时,山上传来欢呼声。
从早春盼到暮秋,终于有了回报,山上要分粮食了。我家人多,分到的粮食也多,要背回家很不容易。父亲病了,姐姐出嫁了,二妹和三个弟弟都在上学,能认领粮食的只有十六岁的我和十三岁的大妹。面对一大堆玉米棒子,我俩犯愁了。一趟背不动,太重;背两趟不可能,太远。只能咬紧牙关“转截截”——先把这一背篓背到前边,再折返回来背那一背篓。如此循环往复,成倍延长了回家的路。
我和大妹下山时,天早黑了。乡亲们已经走远,崎岖的小径十分寂静,只能听见自己的喘息声和脚步声。我俩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来回跑着,拼尽全力艰难前行。头顶是又大又圆的月亮。我先是听到背篓吱吱响,越背越沉,压疼了脊梁压弯了腰。后来,我脚步踉跄,感觉背篓摇摇晃晃,仿佛看见月光在背篓里被摇得粉碎。竹篾背带虽然扛拉,但不柔软,深深地勒进了肉里。受伤的肩膀被汗水浸泡下,渗出两道红印,又烧又疼。面对空旷的大山,大妹哭了,嘴里不停地喊:“以后再也不上老君山了。”那一刻,我们兄妹俩的小命似乎就值那一背篓粮食,流的眼泪和汗水比背回来的玉米还要多。
邻居知道我们还在路上,打着手电筒来接应我们。看到他们的身影,我顿时热泪盈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绝望时遇见救星的惊喜、无助时雪中送炭的温暖。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