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水润宝鸡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综合
第08版:专题
第09版:教育周刊
第10版:体育周刊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学业梦
我的珍藏
父爱的味道
妈妈回娘家
书信·电话·手机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学业梦
王凯
上世纪60年代初,人们缺衣少食。在那艰难的岁月,父亲靠着做瓦盆的手艺咬着牙供我们姊妹上学识字。父亲常说,自己斗大的字一个不识,子女能多识几个字就尽量多识几个吧。
我当时就读于眉县常兴镇中心小学,虽然年龄小,但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格外珍惜。每天早早起床,喂完家里的牛后,就急匆匆跑步赶往学校;放学后更是扎进地里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在那来回奔跑的岁月中,我小学毕业了,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眉县车站中学。放榜当天,当看到大红榜上自己的名字,我喜出望外,并暗下决心,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考上高中,升入大学,提高能力报效国家。
我家离学校远,去眉县车站中学,需要步行四十分钟先到常兴车站,再花五毛钱坐火车才能到学校。那年9月1日开学,我满心欢喜早早到学校报名。带着母亲给我准备的窝窝头和一瓶咸菜,这些在当时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算是美味佳肴了。带的窝窝头吃完后,我就靠喝凉水就着咸菜充饥。虽然饥饿难忍,可我从未觉得苦,对于知识的渴望使我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开学后,第一节课所讲的红军长征的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开学一月后的周末,我回到了家中,万万没想到父亲用坚定的口气对我说:“明天去学校把铺盖背回来,家中实在供不起。你是老大,你先回来,你二弟、三弟小学毕业也不能再上了,你们都要回来帮衬家里,吃饭活命要紧哩。”父亲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一下打断了我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当晚,躺在家里的土炕上,我伤心的泪水湿了大半个枕头。第二天,去学校办了退学手续,背着被子走出学校大门时,我泪眼蒙眬,回头把校门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是怎样走到了火车站,又是怎样坐上火车回到家的,我恍恍惚惚全然不知。当时我满心想的都是:让我在学校继续学习多好,谁能帮帮我啊?那一年,我14岁。
我家是上世纪40年代从河南沿陇海线一路西行逃荒落户眉县的。父亲有一手烧瓦盆的手艺,这活儿靠的是体力和技术,是苦力活儿。我退学后就随父亲学手艺,三年时间我掌握了这门技术。从此我便随父亲起早贪黑,制作、烧制各种盆盆罐罐,以此养活一大家二十几口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一般温暖了大地。当时父亲已给我们分了家,我也已经成家并有了三个子女。那时,我已因常年的超负荷劳作积劳成疾,但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更为了让子女有学上、能上得起学,我还是拼着命做工。
后来,依据市场需求,我改良技术、改变制作品种,开始烧制花盆供城里人养花用。由于瞅准了市场,这为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我被推荐参加了“眉县劳动致富带头人表彰大会”,并被镇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但我最上心的还是供三个子女上学。在子女上学的问题上我从未松劲儿。想当年,因为困难,父亲无力助我圆上学梦,我现在没有理由放弃对自己孩子的助力。
所幸的是,我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村里人称我为“大学生专业户”。如今,学费减免政策、免费营养午餐、大学贫困学生助学贷款,一个个贴心的惠民政策,助力孩子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都是我当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我已到了古稀之年,总爱回忆以往的事情。我从内心感谢改革开放好政策。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