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三次回老家
李伟青
  我的家在岐山县蔡家坡渭河工具厂,老家则在距离蔡家坡镇20公里外的岐山塬上农村。在儿时的记忆中,回老家是周末和节假日很重要的事情。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寒冬时节回老家的情景。
  那天凌晨5点多,在父母的反复催促下,我极不情愿地从热被窝里起来,收拾妥当后,全家步行1公里多,到位于蔡家坡老火车站旁的汽车站赶7点的早班车。在凛冽的寒风中,踩着凹凸不平的石子路,我们好不容易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汽车站,小小的候车室里已经站满了人,木质的门窗玻璃残缺不全,呼呼的冷风直往里灌,等车的人都冻得搓手跺脚。好不容易候车室放行闸口一开,人们像潮水一样涌进停车的院子往车上挤,不一会儿,破旧的班车就像塞满沙丁鱼的罐头。还好我和姐姐抢到了一个座位挤着坐,那个年代的座椅还是条状木质的,车辆颠簸时震得屁股生疼。车辆终于开始爬坡上塬了,呼哧呼哧像喘着粗气的老黄牛。当走到长陡坡时,由于路况不佳,车辆又超员严重,熄火几次,司机没有办法,让部分乘客下车步行,到坡顶后再上车。下午返程时,不知为何在路口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车,我们只好步行下塬回蔡家坡。晚上8点回到家后,我累得倒在床上就睡着了。有了这次“惨痛”的经历,我对回老家有了抵触情绪。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家乡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2006年,当我再次回老家时,发现上塬的路变成了笔直的柏油路,马路上“招手停”的客运车随处可见,乘车难题已经不复存在。回老家终于不再令人头疼、需要做充分准备了。老家的村子里,原先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瓦房已经看不见了,一座座二层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村里坑坑洼洼、污水横流的泥路变成了纵横笔直的水泥路,摩托车、农用车穿行而过,一派繁忙的景象。
  今年8月的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从市区开车又回了一趟老家,想让孩子感受一下老家的变化,但没想到,我自己却被深深地震撼了。马路更宽、更平了,标志线清晰,上塬的大长坡变成了一脚油门的事。马路沿线的村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有的农户门口停着小轿车,连马路两边的村庄标志牌、路灯的造型都是仿古样式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在乡亲经营的农家乐吃饭,花费不到90元,就品尝了满满一桌子各色小吃。这次回老家,充满了新奇、乐趣和幸福。
  1978年到2018年,老家的变化,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巨变的缩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