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家乡的桥
陈湖
  我的家乡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名叫石坝河。清凌凌的河水滋润着两岸的肥田沃土,养育了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但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许多不便。
  上世纪60年代我正上小学,每天必须经过这条河流。夏秋季节雨水多,河水上涨,常常因过不了河而不能上学;冬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稍不留神就会一个趔趄掉入结冰的水中,棉鞋棉裤全被浸湿。后来为了方便出行,每年冬天农闲时节,生产队长安排社员砍来一些树木,在河上搭一座便桥,三根碗口粗的树做桥梁,上面铺上树枝,盖上沙土,大家都感觉方便多了,但遗憾的是,这种低矮狭窄的便桥,每年冬季修好,第二年夏秋季节河水暴涨时,总会被冲毁。
  到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机械厂一车间设在了我们村,为了方便交通,他们用水泥楼板搭了一座桥,河中间有石砌桥墩,桥面也比以前的宽,既能行人,架子车和手扶拖拉机也可通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1982年8月,宝鸡地区连下大雨,石坝河河水暴涨,汹涌咆哮的山洪把水泥楼板桥墩冲垮,楼板断裂,乡亲们的出行又成了问题。1984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过河难题,为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大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另择新址修建了一座石拱桥。这座桥长20米、宽4米、高3.5米、跨度14米,这座桥的建成,大大方便了河两岸的乡亲们。
  四十年改革开放沧桑巨变。为了进一步方便村民出行,美化村庄环境,今年乡亲们又在家乡的河流上新建了一座钢构桥,此桥用大小不同规格的槽钢、钢管、钢板建成,桥长9米、宽2.3米,两边焊有护栏,父老乡亲出行既可走村南的石拱桥,也可走村北的钢构桥。
  从上世纪60年代的木便桥,到70年代的水泥楼板桥,再到80年代的石拱桥,如今的钢构桥,家乡桥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