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廉政广角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广而告之
第09版:文化
第10版:专版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今日高新
标题导航
|
今非昔比的校园
老屋的厦房
家乡的桥
三次回老家
故乡的路
南大门的变化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今非昔比的校园
马宝学
我刚刚给学生上了一堂语文课。课堂上,我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系统,用魔法卡片、探照灯、智能笔等工具设计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特别好,这让我感到非常幸福。我参加工作已经20多年了,在从前,这样的课堂说起来都是一种奢望。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被分配到陇县新集川乡中心小学。学校有6间砖木结构的平房,老师住在大约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天晚上都要烧炕,学校每隔一段时间,要组织老师去林里打一回柴。山里的孩子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学校图书室仅有的一千多册图书,不是连环画,就是老版本的民间故事,或者是小册子的作文书,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即便是老师,想查个资料也十分困难。课堂上只有一根粉笔、一本书,整节课就是平铺直叙,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
后来,我还去过一些条件更加艰苦的学校。交通不便、住宿紧张、条件艰苦、信息闭塞,是这些学校的普遍情况。有的学校,住宿学生20多人睡在一盘大土炕上,饿了只能啃从家里带来的干馍,夏天还好一些,要是冬天,馍上一啃一个牙印。那时候我常常想,要是学生不挨饿受冻就好了,要是学校能通上水泥路,孩子们上学也就不用走泥泞的山路了,要是山里的孩子能有城里的上学条件就好了……
2008年,我来到了火烧寨中心小学,学校正在建教学楼,这让我满怀憧憬。就在那一年,学校申报了灾后重建项目,确定了今后的发展蓝图。经过两年的建设,学校拆除了所有平房,4幢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从此大山深处,学校的建筑成了最漂亮的房子。每天迎着朝阳,山里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作为老师的我,在崭新的校园里辛勤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伴随着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学校修建了锅炉房统一供暖,孩子们彻底结束了冬季烟熏火燎、烧煤取暖的日子。冬天窗外雪花飘飘,教室里温暖如春。后来,学校还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建起了标准化师生餐厅,学生享受“两免一补一计划”政策,上学吃饭都不用花钱了。
近几年,学校陆续建起了美术教室、音乐舞蹈教室、科技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去年,学校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接入了互联网。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看名家授课,分享优质资源,学校成了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在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我也收获着教书育人的幸福。每天参与网络学习,查找资料,电子备课,批改作业,在课堂中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我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上周,县上的“国培计划”活动在学校举行,市上的学科专家上了示范课,作了精彩报告,来自全县的老师就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研讨。这次活动,让我们山区老师有了和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要是放在以前,这事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从破旧的平房到漂亮的教学楼,从喝水啃馍到搭配合理的免费营养午餐,从20多个学生一盘炕到8人一间的标准宿舍,从一根粉笔、一本书到电子白板、互联网,山区的孩子们,正在迎接自己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