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廉政广角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特稿
第08版:广而告之
第09版:文化
第10版:专版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今日高新
标题导航
|
今非昔比的校园
老屋的厦房
家乡的桥
三次回老家
故乡的路
南大门的变化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老屋的厦房
欧鹏
稍微了解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八大怪”,而“房子半边盖”就是“八大怪”之一,这“半边盖”的房子不是别的,正是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民居——厦房。虽然如今在农村地区已经很少见到这种房子了,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厦房是很普遍的。
我的老家在陕西凤翔县城西南20公里一个叫槐原的小村子。我家住在村子南边,门朝南,门前是一条官道,在官道的南边就是打麦场。记忆中,在我家三分大的小院里,有两座这样的房子:一座坐东朝西,分两间,一间是我们全家五口人(父母和我们兄妹三人)的卧室,一间做厨房;另一座是临街的倒座厦房。在倒座厦房的后面靠西边,开着一扇木头的小门作为头门。我要说的就是这间倒座厦房。
据父亲讲,修这间倒座厦房是在1976年,我已经3岁多了,那时也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当时跟伯父分家,临街的倒座厦房共三间,两间分给了伯父。他们在搬走的时候,便把这两间房拆走了,只留下靠西边的一间和半截土墙孤零零地杵在那里。父亲和母亲一商议,决定修房子。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到县木材公司买回了7根檩条,可是还没有小椽。一天天未亮,父亲拉着架子车出发,走了几十里地到县功,在那儿买了30多根一丈左右的椽子。再走几十里地拉回来,拉到魏家崖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一个人实在没力气了,于是找附近的老乡借了一头骡子才帮忙把架子车拉上坡,再吃力地拉回家里,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就这样,我们在原来土墙的基础上,修好了这座厦房。
厦房修好后没几年,生产队就解体了。父亲瞅准了商机,筹措了650元去河南买回一台磨面机。于是,我家的厦房就成了磨坊。那时候磨100斤小麦才0.6元,父亲和母亲苦熬苦挣,硬是靠着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里窘迫的经济状况。到了1986年我上初一的时候,父亲拆掉了原来我们住的那座厦房,在家里盖起了一座红砖青瓦的二层小楼。要知道,当时这是我们村乃至周边村子的第一座二层小楼,我们一家甭提多高兴了!按照父亲的设计,“前厅后楼”,等经济宽裕了,前边的倒座厦房也是要拆了盖成平房的。后来因为诸多原因,这个计划一直未能落实。2005年,我和哥哥一起,花了近6万元在倒座厦房的原址上盖起了三间平房,铝合金的窗户,外墙全部贴了白色的瓷砖,还新换了大红的铁门。看着新盖的房子,父亲站在大门前,满意地笑了。
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政策,十几年前,我和妻子就在城里买了单元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厦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