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民政专刊
第07版:健康养生
第08版:文学周刊
第09版:文学周刊
第10版:文学周刊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父亲与车
全家福
从租民房到住高楼
我家的住房梦
通往县城的路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通往县城的路
欧晓刚
1979年,我出生在陇县西部的一个偏远小山村。
我家距县城三十多公里,而且还要翻一座山。我的童年,对县城没有太多记忆,因为一年也去不了几回。
父亲常常给我讲他求学时的经历。在距家不远的小学毕业,上初中要去老家到县城半路上的一所初中。初中距家近二十公里,父亲每月回一趟家,全靠步行。后来,品学兼优的父亲,考取了县城的高中,他便又在县城读书。三十多公里的山路,全靠步行。
那时,去一趟县城足足要一天时间。村子里的人谁去了趟县城,回来都会成为新闻人物。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县城的经历。那年我已经六岁,央求父亲带我去趟城里。于是,父亲给他刚买不久的飞鸽牌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做了一个桃子形的木座椅,我坐前面,母亲坐后面,父亲骑着进城了。三十多公里的路途,而且是颠簸不平的土路,父亲骑了三个半小时。那天的我,兴奋极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有了县城通往镇上的班车,刚好从我家门口经过。虽然每天只有两班,乡亲们依然欣喜不已,能坐着汽车去县城,这是多年来山里人的夙愿。
1994年,15岁的我考上了凤翔师范。开学那天,父亲一大早就带着我背着行李在公路边等车。三个小时过去了,本该如约而至的班车迟迟不见踪影,再没车就赶不上去凤翔的班车了。焦急的父亲在路上不停地踱步。一辆卡车疾驰而至,胆大的父亲竟然站在路上拦截,卡车停了下来,气愤的司机得知原因后,却没有责备,我和父亲感激地跳上空旷的车厢。虽然到了城里,但是在迎风的车厢里,我却被冻感冒了。
完成学业,初为人师,我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在县城附近一所小学教书。我欣喜地发现,县城通往家乡的班车已经公交化了,每小时一趟。笔直宽阔的柏油路,坐上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家了。
收入高了,日子好了,我赶着时髦买了辆小轿车。如今,通往老家的乡村公路已经经过几次改造,成为一条省际旅游通道。每当我自由自在地开着小轿车,行驶在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上,听着音乐,还没来得及欣赏路边的美景,20多分钟就到家了。
近四十年过去了,县城通往家乡的距离没有改变,可是我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步行一整天,到骑自行车三个半小时,再到坐卡车一个半小时,坐班车一个小时,到现在开车20分钟;从泥泞不堪的土路,到硬化的砂石路,再到后来的柏油路、现在的水泥路。一条路的变迁,折射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