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理论
第05版:要闻·专题
第06版:本市新闻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明德慎罚
礼尚往来
风调雨顺
爱屋及乌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爱屋及乌
毛丽娜
“爱屋及乌”这一成语,不仅是百姓日常交流的鲜活表达,更深藏着周初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其蕴含的“推恩及人”理念,正是西周宗法伦理与治国智慧的生动注脚。正如我市热爱研究周文化的市民田勇所言:“爱屋及乌不仅记录着一场决定王朝命运的政治对话,更折射出中国早期政治文明中‘以德怀远’的治理哲学。”
追溯“爱屋及乌”的渊源,要从武王伐纣定鼎天下后的一场君臣对话说起。田勇谈到,当周王朝面临如何处置殷商遗民与旧臣的难题时,姜子牙进言:“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这句话以“爱一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的朴素比喻,提出了德政包容的治国思路。田勇解释,西周以分封制与宗法制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爱屋及乌”所体现的“推恩”逻辑,正是宗法制度“亲亲尊尊”原则在政治领域的延伸。这种治理思路与殷商“严刑峻法”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它通过德政包容凝聚人心,与周公“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
从周朝初年的治国选择到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爱屋及乌”的道理就像阳光一样,一直滋润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召公曾在岐山县甘棠树下听讼断案、体察民情,他逝世后,百姓见树思人,《诗经·甘棠》中“勿剪勿伐”的吟诵,正是“爱屋及乌”的诗意诠释;人们爱苏轼的豁达文采,便连带珍爱他流连的凤翔东湖、手植的柳树,这是文化情怀中的“爱屋及乌”;甚至在家庭生活中,这种智慧亦生动显现——婆婆因爱儿子而疼惜儿媳,儿媳因爱丈夫而敬重婆婆,道尽了“爱屋及乌”在维系家庭和睦中的密码。
本版插画 陈亮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