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成语话周
明德慎罚
本报记者 麻雪

  成语“明德慎罚”承载着中华文明中珍贵的人文理念与法治智慧。这个成语不仅是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周礼文化的精髓,更如同一座桥梁,将历史的智慧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明德慎罚”出自《尚书·康诰》,原文是“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意思是彰显光明的德行,谨慎地使用刑罚。
  7月2日,记者采访了宝鸡市文联原主席、著有多部周文化专著的文化散文作家吕向阳。对于成语“明德慎罚”的理解,他阐释道:“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周人的德,主要体现在仁爱、孝道、诚信等方面;“德”这一品质,至今在宝鸡的周原地区人们心中根深叶茂,这里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把德丧尽了”。
  吕向阳说:“在儒家学说中,‘德’不仅是民间具有的行为规范,更是古代各个阶层人士需要在一言一行上来践行的。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俗地说,就是为政者要带头以德治国,这样其治下臣民才能井然有序地环绕在他的周围。周朝开辟了以德治国的典范。周文王敬老怜贫,当时就有救济老弱病残的机制。周人讲‘以德配天’‘以德服人’。这个理念,使周人有了民本思想。后来,儒家又说‘明德’,就更加注重彰显‘德’。”
  从宝鸡出土的几件国宝青铜器上也能看到“明德慎罚”的影子。大盂鼎上有释义为“赏香酒、赏衣物车马,还有赐人千余”等铭文,这是因为大盂鼎的器主人“盂”杀敌4800多,俘获万余人。大克鼎铭文中也能见到重赏的丰厚,释义为“赐你野地的田,赐你渒地的田,赐你井邑的田,赐你康地的田……”同样,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罚”的威严,如(亻朕zhen)匜、刖人守门鼎等。其中刖人守门鼎,反映了被砍脚的罪犯,被安排去守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可以继续生存的西周故事,含有“慎罚”之意。
  讲述了这些青铜器的例子后,吕向阳继续分析:“周人在提倡以德治国的同时,也在实施‘以法治国’。周公开辟了‘宰相辅佐’的儒家先例,他是最懂赏罚分明的。而历史上与宝鸡也颇有渊源的诸葛亮也是赏罚分明的高手。”
  如今,“明德慎罚”依然焕发着蓬勃生命力。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推行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正是对“慎刑”思想的创新发展;在社会治理层面,基层社区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明德”理念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从周公制礼作乐到现代法治建设,“明德慎罚”始终闪耀着智慧光芒,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个人修身,都需要把握好德治与法治的平衡。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