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理论
第05版:要闻·专题
第06版:本市新闻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明德慎罚
礼尚往来
风调雨顺
爱屋及乌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风调雨顺
毛丽娜
“风调雨顺”这个看似简单的成语,实则蕴含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治国智慧。最早记载于《六韬》中的“既而克殷,风调雨顺”,描述武王伐纣后出现的风雨及时适宜的祥瑞气象。近日,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的张宝文对笔者说:“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写照,更是西周‘以农立国’治国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古代农业社会,“风调雨顺”意味着风雨适时、调和有度,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百姓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
西周人不只停留在思想层面,更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张宝文谈到,《周礼》记载,朝廷专设“保章氏”观天象,“大司徒”管土地农事。每逢农时,天子必亲自下田耕种,通过庄严的仪式向上天祈求丰收。这些制度安排,将“风调雨顺”的期盼转化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时至今日,虽然现代农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风调雨顺”的生命力却历久弥新。这个成语早已超越其原始含义,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祝愿。商人用它期许生意兴隆,百姓借它祈愿万事顺遂,它与“五谷丰登”“人寿年丰”这些吉语交相辉映,出现在节庆的祝福里,铭刻在企业的门楣上,继续传递着人们对和谐美满的永恒追求。
风调雨顺,是刻在华夏文明基因里的千年祈愿。杜甫笔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也道尽农耕社会对雨水的细腻感知。风调雨顺时,百姓安乐,社会稳定,这四个字,承载着华夏儿女最朴素的期盼,是农耕文明最温暖的注脚。
从《六韬》的古老记载到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风调雨顺”像一条坚韧的文化纽带,串联起中华文明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它既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又凝聚着顺天应时的治理智慧,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执政与民生的关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