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礼尚往来
本报记者 罗琴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三千多年前,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周代讲究礼仪,并把各项礼仪贯穿到生活日常,从君主“礼贤下士”到平民“乡饮酒礼”,礼制渗透各阶层,形成“修身践言”的社会风尚。而“礼尚往来”这一成语正是周礼精神的生动体现。
  《礼记·曲礼上》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一成语将“礼尚往来”纳入周代礼治体系,强调其作为社会运行基石的重要地位。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王恭告诉记者,“礼尚往来”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双向的义务性,即“施报相等”的伦理准则,也体现周代“以礼修身”的核心理念,通过互动实现人际和谐与社会稳定。“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虞芮之讼’就彰显出成语‘礼尚往来’对化解矛盾的实践价值。”王恭说,商周时期,虞国与芮国因田地争端引发了诉讼事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两国国君赴周请求裁决时,目睹周人礼让之风后自惭和解。该事件被《诗经》《尚书》等多部文献视为周文王施行德政的实证,诸侯因此公认其为“受命之君”。
  在现代社会,“礼尚往来”仍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王恭说,在日常生活中礼尚往来不局限于物质交换,它也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更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它倡导的以礼相待、减少冲突,有助于增进社会凝聚力。“从孔子与阳虎的烤乳猪,到现代人的微信红包;从古代士大夫的玉帛之交,到当代职场人的时间银行,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对以心换心的追求。”王恭分析,“礼尚往来”作为周代礼治文化的结晶,也教会当代人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平衡;提醒人们,真正的“往来”不应是算计得失的交易,而应是尊重、理解与共情的双向奔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