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单单一个字 绘声又绘色
果子太高 奔不着
地上有水 跷过去
吓了一跳 蹩起来
走路不看 绊倒了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地上有水 跷过去
毛丽娜
“这里有水洼,你跷过去,别把新鞋子弄脏了。”6月24日清晨,家住市区新建路的秦素芬对孙女说。6岁孩子望着近1米宽的水洼,回应奶奶:“这太宽了,我根本跷不过去啊。”婆孙俩的对话,让“跷”字在生活中鲜活起来,“跷”既是跨越障碍的本能动作,更是宝鸡方言里的日常表达。
在《说文解字》中,“跷”被解释为“举足行高也”,本义是抬起腿脚的动作。“跷”的字义在宝鸡方言中得到延续:当人们说“把腿跷起来”时,既保留了举足的原始含义,又延伸出跨越的动感。而且,“跷”还与“高跷”相关,这种传统表演形式通过绑在脚上的木棍实现“举足行高”的效果。
陇县城关镇的张蕊向笔者念叨起过去甘肃麦客“跷地”的趣事。比如,麦客割麦时,主家报了一亩四分的麦地,麦客撂下镰刀先不忙下地割麦,会先用脚跷步子丈量麦地,步子大的一步能跷出一米,步子小的也能跷出八十厘米,长宽各跷一遍,就把麦地丈量得八九不离十,也有了“麦客的脚就是活尺子”这句话。“跷”字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在小说《白鹿原》中,鹿子霖对父亲抱怨:“这是白嘉轩给我跷尿臊哩!”此处的“跷”不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能力博弈和尊严较量的象征。这一表述,既保留着动作的具体性,又暗含对尊严的践踏,这种用法与“胯下之辱”的典故异曲同工。
宝鸡方言中,“跷”的发音与普通话略有差异。宝鸡话中的“跷”在声调上更具抑扬顿挫之感,比如老辈人催促“你麻利仓仓跷过去”,使得这一动词更具画面感。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