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果子太高 奔不着
本报记者 罗琴

  “狗娃,核桃树太高了,你奔(宝鸡话读作bèng)不着。”6月22日,扶风县法门镇村民张玉霞带3岁的小孙子玩,孩子看见路边树上挂着圆溜溜的绿核桃,不断跳起来尝试着去摘。在宝鸡话中,“奔不着”常用来指够不到高处、远处的东西。
  “那个东西在房梁上,我站在凳子上也奔不着。”“帮我拿一下桌子那头的书,有点远,我奔不着。”西府方言中,人们习惯用“奔”来表示够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奔是个多音字,当念“bēn”时,指的是奔跑、奔波等意思;当念“bèn”时,指的是一直向目的地走去,有为某种目的而尽力去做的意思。我市退休教师赵海荣解释,西府方言中常说的“奔不着”,“奔”的发音其实存在韵母混同,也就是前后鼻音不分的问题,这种语言现象也是西府人文化身份与地域特色的体现,是西府人根植于记忆深处的发音习惯。
  “人们想要得到远处或是高处的东西,往往需要做出向前或向上伸展身体的动作,甚至要奔走、跳跃等,其实就是有目的地去实现心中的目标,这与‘奔’作为动词的意思相同。”赵海荣说,但在方言中,人们不单独用“奔”这个字,而是习惯用“奔不着”来强调即使做出一些努力也无法达到目的,突出了距离或者高度上的难以企及。
  赵海荣分析,“奔不着”这种说法可能与过去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实践有关。人们在田间劳作、山上砍柴或者日常生活中,取高处、远处的物品或将物品放置到较高处、远处时,由于条件有限,常会遇到够不着的情况,“奔不着”就逐渐成了描述这种常见生活场景的方言表达。事实上,这也体现出方言与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的紧密联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