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夏收记忆
清泉东风
  过去没有收割机,夏收主要靠人工收割完成。
  一般夏收是从清晨天还没亮开始的,东方露出鱼肚白,整个村子便开始喧嚣起来。鸡鸣声、狗吠声、人声,交织成一首古老的晨歌。老人们有的准备磨好的镰刀,镰刀的刀刃磨得锃亮,那闪着寒光的镰刀,在昏暗的灯光下,像一把把利剑,蓄势待发。不少人家也熬好了一天的绿豆汤,那是人们参与收割的“战斗早餐”,汤里加了白糖或糖精,甜甜的,却无法冲淡我内心的紧张与兴奋。麦田被日出染成一片金黄。麦穗饱满,沉甸甸的,像一位位金甲武士,整齐地排列在广阔的田野上。大人们弯腰弓背,挥舞着镰刀,动作娴熟而流畅。镰刀与麦秆摩擦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上回荡。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那时候我们都会放忙假,一般是站岗放哨拾麦穗。学生们由本生产队的教师带领,参与拾麦穗和站岗放哨等力所能及的活。大家每天会在指定地点集合,听老师分配任务后,前往田间拾麦穗。拾麦穗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考验耐心和眼力的活儿。我们穿梭在一块一块麦茬地里,眼睛死盯着地面,不放过任何一个遗落的麦穗。麦芒像尖锐的针,麦茬如同张开的剪刀,稍不留意,手指、上臂和脚踝就会被刺破,钻心的疼痛袭来。有时候,几个小伙伴同时发现一个麦穗,便会展开一场小小的“竞赛”。大家你追
  我赶,都想第一个把麦穗收入囊中,欢声笑语在麦田上空回荡。劳动结束后,老师会给学生拾的麦子称重登记。同时,为防止火灾发生,老师还会派学生在村口、麦场站岗放哨,一般是摆一张桌子,旁边插一杆红缨枪和一面飘扬的红旗,两个人一组,很神气很认真,盘查所有进村和进麦场的人,不允许携带火柴等易燃物品的人进入。
  夏收过后是夏种。雨过天晴,人们会种一些豆子、玉米等农作物,有些是为了调地墒。豆角苗、黄瓜秧被小心地栽进土里,清水一浇,嫩叶便挺直了腰,像是在跟夏天说“你好”。最热闹的是菜园子,番茄挂着青果,辣椒举着花苞,连最不起眼的空心菜,都在竹架上爬成了绿帘子。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