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挥汗如雨忙收割
毛丽娜

  “获之挃挃(zhì),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 诗经·周颂·良耜(sì)》中这组充满画面感的诗句,描述了西周先民收割谷物时镰刀的“嚓嚓”声,以及粮堆如城墙般高耸、如梳齿般整齐的盛景。当三千多年后的风再次掠过周
  原大地,周原故地——
  岐山脚下的良田仍在续写着农耕记忆。
  在《诗经》的字里行间,西周农人的繁忙场景鲜活如昨,《良耜》不仅记录了“春祈秋报”的祭祀传统,更刻下了农耕文明的印记。
  这份文化记忆在宝鸡民间被一代代人传承着,在岐山县京当镇一带就有“秋社”的民俗,长者用方言吟诵着“粮堆像城墙”的诗句,巡游木牌上的《良耜》文字与打夯号子“夯土三层谷满仓”的韵律遥相呼应。社火表演中“五谷神”的扮相,更将诗中之意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让三千多年前对土地的敬畏在锣鼓声中代代相传。
  如今的岐山农田,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大数据分析指导精准施肥,这些科技手段看似与《良耜》里的农耕场景天差地别,实则延续着“敬天爱人”的农事传统——从古代的祭祀歌曲到如今的科技赋能,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对土地的敬畏与对丰收的渴望。
  在岐山,《良耜》的诗句仍在被吟诵,只是吟诵者手中多了平板电脑;社火表演依旧热闹,只是“五谷神”的扮相旁多了直播镜头,“其崇如墉,其比如栉”的长诗,正以科技为笔,续写新篇。

  本版插画 陈亮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