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诗经里的农耕之美
颗粒归仓广积粮
大忙之后敬祖先
敬天惜物勤劳作
挥汗如雨忙收割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忙之后敬祖先
本报记者 麻雪
“丰年多黍多稌(tú),亦有高廪。万亿及秭(zǐ),为酒为醴,烝畀(zhēngbì)祖妣。”
在《诗经·周颂·丰年》中,短短二十余字,将三千多年前周人的精神世界与农耕智慧,完整地呈现在后人面前。
诗歌以“多黍多稌”点明主题,“黍”指黄米,“稌”即稻米,两种谷物的并列,既展现了作物种类的丰富,更暗含着古人对粮食多样性的重视。“亦有高廪”四字如神来之笔,用高大粮仓的意象具象化丰收成果。这里的“廪”并非普通谷仓,而是经过夯土加固的大型仓储建筑,其规模与坚固程度,恰恰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高度繁荣。
《丰年》一诗中“万亿及秭”的表述极具震撼力。岐山县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徐长胜解释:“在周代计数体系中,十万为亿,十亿为秭,如此夸张的数量词堆叠,既非写实,也不是虚言。它本质上是先民对土地最炽热的情感表达——当谷物堆积如山时,语言的精确性会让位于情绪的抒发,唯有极尽夸张,方能匹配内心的狂喜。这种表达方式与李白在唐诗中‘白发三千丈’的浪漫异曲同工,展现出中国诗歌最本真的抒情特质。”
“诗歌后半段笔锋一转,从耕种转到祭祀。”徐长胜说,“为酒为醴”描绘出谷物转化为美酒的过程,醴和酒,是西周时期两种不同的酒,体现出当时酿酒工艺的成熟。“烝畀祖妣”则揭示了祭祀的目的——将丰收成果敬献给祖先和自然。这种“取之自然,还之天地”的观念,构成了中国农耕文明的价值体系。
我们重读《丰年》,触摸到的是一个民族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