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新闻观察
第05版:本市新闻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谦尊而光
礼贤下士
自强不息
剪桐封弟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剪桐封弟
本报记者 罗琴
“剪桐封弟”这一典故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有记载。说的是周成王与弟弟叔虞戏耍时,以桐叶为圭形戏言分封,后因“天子无戏言”而正式封叔虞于唐地。
周武王有两个儿子,长子名诵,次子名叔虞。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其弟周公辅政,周武王长子、13岁的姬诵继承王位,史称周成王。一天,年幼的姬诵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将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弟弟,并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做唐地的诸侯吧!”叔虞双手接过梧桐树叶剪的圭放于胸前,并向周成王行礼致谢。而后,叔虞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听后去见周成王,求证封侯一事的真假。周成王说:“我是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会记下来,朝廷上下的人都会谈论,怎么可以当儿戏呢?”于是,周成王把唐地封给弟弟叔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而叔虞到达唐地之后,也不辱使命,发展农牧生产,兴修水利,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到了后人的赞誉。
我市青年作家、凤翔区南指挥镇东指挥中心小学副校长王小勃告诉记者,“剪桐封弟”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君子守诺”的政治伦理,更成为后世诚信文化的典范,其核心在于强调“诺言的重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的诚意与勇气”。“言出必行”的诚信理念,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中礼法与德行交融的生动注脚。
“‘剪桐封弟’的故事也被搬进课堂,老师们通过生动讲解,帮助学生们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结,理解诚信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地位,也让孩子们认识到诚信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王小勃说。
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是企业经营之魂,是社会治理之基。在市区中华石鼓园内,也有雕塑“剪桐封弟”,它跨越三千多年,继续为人们解读诚信的故事,让“一诺千金”的古老训诫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本版插画 陈亮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