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自强不息
毛丽娜

  孔子为《周易》所作的《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以凝练的语言道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这一理念如今已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其实早在三千年前便深深扎根于宝鸡周原这片沃土,成为周文化的重要精神基因。
  “周人刚到岐山时,面对的是荒草丛生、野兽出没的陌生环境。”我市国学爱好者陈奎感慨道,“但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开垦出千亩良田,建起村落城邑。”据史料考证,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居岐山后,不仅在农业生产上深耕细作,推动农耕文明发展,更在文化领域大胆创新。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影响后世的礼乐文明体系。从艰难的迁徙定居,到辉煌的文明创造,周人用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
  在周文化浸润的土地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岐山县残疾人手工艺品制作中心的皮影雕刻能手李武国,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年41岁的李武国虽身有残疾,但他却自强不息,以一把刻刀在皮影雕刻艺术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在岐山县残联的支持下,李武国不仅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更积极发挥自身所长,累计带动30多名残疾人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
  从三千年前周人开疆拓土的坚韧不拔,到新时代普通人逆境突围的执着坚守,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宝鸡人的生活日常。漫步宝鸡城乡,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用汗水浇灌希望,在土地上耕耘幸福 ;创新创业的青年,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用智慧和 勇 气追 逐梦想。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宝鸡人总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