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科技创新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诗经里的劳动之美
建都城“筑之登登”
放牛羊“三百维群”
耕农田“播厥百谷”
采野菜“薄言捋之”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采野菜“薄言捋之”
毛丽娜
采采芣(fú)苢(yǐ),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诗经·周南·芣苢》
5月7日,我市古诗词研究者强健为孙子诵读《芣苢》,并讲解这首诗描绘了妇女们结伴穿梭在田间采集芣苢的画面。“芣苢是啥?”面对孙儿的提问,强健解释:“芣苢,就是我们常说的车前草(见右图)。现在,还有人去采集车前草,这项劳动在这块土地上延续几千年啦。”
强健说:“车前草,在春夏时节生长旺盛,遍布荒野路边,嫩叶可作食材,全草又能入药,是先民生活中易得又实用的植物。”《芣苢》这首诗正是先秦时期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生动描绘了当时人们欢快劳作的场景。
在《诗经》众多诗篇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比比皆是,《芣苢》无疑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它对劳动之美的呈现,不仅在于动作的韵律,更蕴含着浓厚的情感与生活气息。全诗围绕采摘动作展开,仅用“采”“有”“掇”“捋”等字描绘采摘过程,又以“袺”“襭”刻画用衣襟兜装芣苢的动作,将劳动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强健感慨:“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田间劳作十分熟悉,所以更能体会这些文字的精妙。”
强健介绍:“《芣苢》全诗仅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词句反复重叠。初读时,这种近乎‘单调’的重复或许让人觉得平淡,但细细品味,便能领略其中韵味。在反复吟咏间,诗歌形成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虽未直接描写采摘者的神情,却让读者仿佛看到她们一边劳作一边欢歌的情景。”
如今,在宝鸡的山野田间,依然能看到人们采集野菜、草药的身影:太白山间采集草药的采药人、太白县高山草甸上采收山野菜的村民、陈仓区草莓大棚里带孩子摘草莓的游客、渭滨区八鱼镇樱桃园里体验采摘乐趣的市民……这些现代采集场景就像《芣苢》中“掇之”“捋之”的图景一般,将传统采集融入现代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实践。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