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科技创新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诗经里的劳动之美
建都城“筑之登登”
放牛羊“三百维群”
耕农田“播厥百谷”
采野菜“薄言捋之”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建都城“筑之登登”
本报记者 张琼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jū)之陾(réng)陾,度之薨(hōng)薨,筑之登登,削屡冯(píng)冯。
百堵皆兴,鼛(gāo)鼓弗胜。
——《诗经·大雅·绵》
筑墙、立宫门、建社坛……《诗经》里,有多篇诗歌写到建屋立舍的劳动场景,展现着周人在建筑方面的勤劳和智慧。近日,循着《诗经》中的诗句,记者前往宝鸡周原博物院、宝鸡周原遗址召陈西周建筑基址,感受《诗经》里的建造者风采。
“叫来司空,叫来司徒,尽快建起新住房。拉紧绳墨吊直线,竖起木板打土墙,建起宗庙高大又宽敞……这是《绵》里描述周人建城造屋的场景,很有劳动画面感。”采访当天,宝鸡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正引用《诗经》给游客讲解周原建城的故事,游客一边听着讲解,一边参观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复原模型(见上图)。凤雏甲组建筑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西南,是一座大型宫室(宗庙)建筑基址,共1469平方米。细观模型,可见建筑以影壁、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各配置一间门房、八间厢房,以回廊相连,形成东西对称、前后二进的封闭式院落。游客刘子凯在博物院看到周人宫庙上所用的砖和菱形汉白玉后不禁感慨:“周人建造房子真讲究。”
《绵》中用多个拟声词来描摹周人建房修城时的声音,比如铲土进筐时的“陾陾”,把土倒入版中的“薨薨”,筑墙捣土时的“登登”,刮土墙时的“冯冯”……这些生动描写让人仿佛看到这样的场景:参与筑城的周人一起铲土、填土、捣土、刮土,在大家辛勤劳作下,百堵土墙竖立在眼前,人们劳动时的吆喝声比鼓声还强。
在宝鸡周原博物院门口不远处,可见周原遗址召陈西周建筑基址。这处遗址发现于1976年3月,由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师生与陕西省、宝鸡市文物工作者组建的联合考古队发掘,发掘面积6375平方米,发现建筑基址15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建筑为西周早期、上层建筑为西周中期,遗址区内出土了大量陶瓦、玉石等文物。如今游人沿步道露天参观,可看见夯土墙、磉(sǎng)墩等建筑遗存。
因这处建筑基址就在召陈村内,村民对它也十分熟悉,如有游客来参观询问,村民便会热情介绍:“这是周人建房子时留下的证据。他们跟咱一样,也相中这地方成家立业,在这里建房子、种庄稼,热热闹闹过日子嘛。”听着村民的谈论,再回想《诗经》中“乃立应门,应门将将”的建造场景,不禁觉得,古今周原人仿佛跨越了三千年的时光洪流,因身处同一块土地,而显得如此亲近。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