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科技创新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诗经里的劳动之美
建都城“筑之登登”
放牛羊“三百维群”
耕农田“播厥百谷”
采野菜“薄言捋之”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放牛羊“三百维群”
毛丽娜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rún)。
尔羊来思,其角濈(jí)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诗经·小雅·无羊》
5月7日,我市国学研究者郭晓娟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解《无羊》,随着对古朴诗句的诵读,一幅几千年前的放牧图在师生眼前徐徐展开。
“在古代,畜牧是重要的生产活动。”郭晓娟讲解,诗中的“三百维群”意为羊儿成群,正是当时畜牧业繁荣的写照。《无羊》生动描绘了牧人放牧时牛羊的各种姿态,以及牧人的辛勤劳作与娴熟技艺,如“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短短几句,便将牛羊的悠然自得刻画得淋漓尽致;“麾之以肱,毕来既升”,又展现了牧人指挥若定、牲畜驯习有素的场景。这首诗虽全用赋法,未借助比兴,却能体物入微,将放牧的场景逼真呈现。诗中对牛羊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妙,如“其角濈濈”“其耳湿湿”等,仅用简单的词语,就勾勒出羊儿群角聚集、牛儿耳朵耸动的生动画面。
周人放牧的劳动在古籍中多处可见,《楚辞·天问》就有文王“秉鞭作牧”的记载,意思是周文王挥舞着鞭子去放牧。郭晓娟说,《无羊》从开篇对牛羊数量的惊叹,到中间对放牧场景的细致刻画,再到结尾牧人的梦境,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浪漫色彩。诗中牧人梦到蝗虫化作鱼,画有龟蛇的旗变为画有鹰隼的旗,经占梦人解读,寓意着丰年和人丁兴旺,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
“如今,放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让畜牧业更加高效。但劳动的本质从未改变,都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郭晓娟感慨,在古代,放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劳动,牧人风餐露宿,守护着牛羊;在现代社会,牧人借助新的科技和方法提高放牧成效,都是用劳动创造价值。
《无羊》不仅是一首描绘古代放牧生活的诗歌,更是歌颂劳动的赞歌。时至今日,在宝鸡陇县的关山草原,依旧能看到“三百维群”的壮阔景象,成群的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上悠然吃草,与蓝天白云、青山绿草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这片牧场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瑰宝,更是宝鸡畜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