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耕农田“播厥百谷”
本报记者 张琼

  畟(cè)畟良 耜(sì),俶(chù)载南亩。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xiǎng)伊黍。
  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hāo)荼蓼。
  ——《诗经·周颂·良耜》
  “民之大事在农”,周人始祖后稷为农官,周部族擅长并重视农业。《诗经》中多篇诗歌生动描述了周人开垦良田、播种百谷、庆祝丰收的场景。这时节,参观博物馆里的周代生产劳动工具,品读《诗经》中的《良耜》《七月》《载芟》等篇章,可以深切感受周代农人的创造力和劳动美。
  “五一”劳动节前,记者在宝鸡周原博物院内,看到铜锛、石铲、石斧等生产劳动工具。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武王灭商以后,周人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不仅农作物品种增多,而且生产工具、水利设施、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改进。
  《良耜》中描写了一幅农人耕作、妻儿送饭、田间除草的场景:农人将锋利的犁头插入土中,在向阳地里耕田,春季开始播种百谷,粒粒种子蕴含生机。农人的妻子和孩子手提装饭的竹篮来到田间,篮子里有黍米饭。戴上编织的圆草帽,拿起锄头,将田里的野草除掉,荼蓼腐烂后可以做肥料,让庄稼茂盛长得更好。这首诗是秋收后周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乐歌。
  《良耜》有姊妹篇《载芟》,有学者认为《载芟》是周王春天籍田时祭祀社稷的乐歌。《载芟》描绘了从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诗文大意既有耕种时千人并肩齐耕耘,也有禾苗成长时整齐又茂密,还有收获时仓院谷物堆满地,以及祭祀时清甜美酒献祖先。诗文不长,但颇有画面感,仿佛让人看到周人勤恳劳作、喜获丰收的场景。
  “周人的先祖后稷就是以农业见长,在《豳风·七月》里,人们的农事活动从春耕开始,修理农具、下田,老人小孩送饭到地头,其实这里头是农耕祭祀的仪式。”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渭清曾在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节目中如是品读《诗经》。2021年,深圳卫视摄制组曾奔赴《诗经》发源地周原,拍摄了农人种植辣椒、管理麦田等劳动,展现了周原深厚绵长的诗经文化。
  如今,走在宝鸡的田野上,农人正忙着灌溉、播种(见上图)、铺地膜,自周人延续下来的那份勤劳和希冀,并没有改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