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捡不说“捡”,说“拾”
本报记者 麻雪

  在宝鸡的街巷里走一遭,总能听见些耐人寻味的词儿。比如那句带着秦腔尾音的“把筷子拾起来”,若换成“把筷子捡起来”,总觉得少了点秦人的韵味——就像油泼面少了辣子香。这“拾”与“捡”的微妙差别,藏着方言里的文化密码,串起了古今语言里千丝万缕的文脉。
  《说文解字》里解释:“拾,掇也”,原义是用手聚合的意思。宝鸡话中也常说“拾掇”,就是收拾、归拢、整理的意思。例如:“你房间乱的,得拾掇一下。”“拾掇”里藏着老祖宗的生活哲学——“拾”是收集杂物,“掇”是归置整齐,合起来包含着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的意思。
  岐山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杨慧新对记者说:“‘拾’字在宝鸡话里自带一股古意,它左边是‘手’,右边是‘合’。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之句,拾翠,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雅词,原指拾取翠鸟羽毛作首饰,后来用来形容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如果变成‘捡翠’,倒没了那份雅趣。还有,诗海拾贝、拾遗补阙、掇拾章句等词语,都颇有雅意。”
  再来说“捡”,宝鸡人常说“捡石头”“捡便宜”,形容动作干脆利落,瞄准目标伸手就来,不带多余讲究。
  “拾”与“捡”在宝鸡话里有着清晰的区别:一个是弯下腰时的珍重,一个是抬手间的利落;一个藏着“惜物如金”的智慧,一个透着“直截了当”的爽利。“捡”是脚踏实地的烟火,“拾”是仰望星空的诗意。在宝鸡话里,二者交织出独特的语言韵味——既有生活的质朴,又有文化的典雅,在大俗与大雅间,“拾”起了数千年文脉的悠悠回响。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