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新闻观察
第06版:健康养生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一个字更地道
叠 达到
趄 倚靠
偎 蹭着
着 碰上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着 碰上
本报记者 罗琴 实习生 凤子卓
“路上啥时候多了一个坑,这么多人骑车过去都没事,可就让我着(zháo)上了,一跤摔得我到现在还是头昏脑涨。”近日,回到岐山老家的张浩,逢人便抱怨起自己的经历。在宝鸡方言中,“着”有“偶然碰上”“倒霉撞上”之意,方言中用到这个颇有情感色彩的字,也为平常叙事增添了戏剧张力,例如:“老师就抽查了一个人的作业,结果让你着上了。”
我市铁路小学语文教师刘萍说道:“‘着’表示‘碰到’的语意时,常与意外、巧合的场景有关。老辈人训娃娃‘再胡跑小心着野狗’,这里的‘着’既是警告小娃可能遭遇危险,也暗含猝不及防的状态。”刘萍称,该用法与古汉语的“着”表“遭受”用法一脉相承,如元曲中“着箭”“着打”等表述,如今在方言里仍鲜活存续。
西府人最常用的就是“着祸”一词。当某人因莽撞而吃亏时,人们会喟叹:“你看你不操心,又着祸咧。”此处“着”既指“主动招惹”,又含“被动承受”,矛盾语义也折射出对有冒失行为人的微妙批判。年轻人则将这种“撞上麻烦”的状态戏称为“着Buff”——借游戏术语调侃霉运缠身,传统方言与“网络梗”碰撞出新趣味。
有趣的是,大数据时代“精准推送”反倒让“着”的意外感更显珍贵。“00后”宝鸡小伙李凤说:“刷视频‘着见’三年没联系的小学同桌,比大数据推荐的熟人更有趣味感。”刘萍说,“着”承载的随机性与未知性,恰是数字化生活中逐渐稀缺的体验。
“莫怕着事,着(zháo)着(zhe)着(zháo)着(zhe)就惯了。”这句宝鸡俗语,如今被心理咨询师化用为“脱敏训练”。从方言到现代生活智慧,“着”教会人们:有些“碰上”无可避免,不如笑着接住命运的碰撞。
本版插画 陈亮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