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要学好,不要“灌铅(guanqian)”
本报记者 祝嘉

  “我小时候跟着大孩子学抽烟,奶奶看到后指着我的鼻子骂‘铅灌得满满的’。”老家在岐山的“80后”市民杨亚兵说,“一般而言,灌铅是长辈批评晚辈的话。虽然是批评,却饱含着关心和保护——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我市历史教师王钰说,灌铅本是古代一种酷刑,是将融化的铅灌入罪犯的口中,数百度的铅进入体内,即使不把人烫死,也凝成硬块致人死亡。而在宝鸡话里,灌铅则是对不学好、有坏毛病的人的严厉批评,似乎其所为该受到灌铅酷刑的惩罚,说话者带有深恶痛绝的感情色彩。
  王钰举例说:“我小时候,街上到处都是游戏厅,小伙伴们都爱去玩。但时间一长,爸妈觉得既影响学习又伤害眼睛,就不给我钱让我去了。后来,一个小伙伴怂恿我偷家长的钱,结果我第一次偷钱就被我爸发现了。他一边打我一边说:‘好的不学学坏的。看看你灌铅的样子!’现在想来,多亏他及时教育,才没让我继续堕落。”
  今年80岁的常宝林老人语重心长地对村上一名有小偷小摸行为的男子说:“咱往后学好好的,可别学那些歪门邪道了,像个灌铅一样,害人害己。”这里的“灌铅”是指一个人不学好的行为。
  在宝鸡一些地区,灌铅还直接指代不学好的人,如“他就是个灌铅,不务正业,经常酗酒、打架,也不孝顺爹娘,还能指望他干啥?”还有一些地区,把不学好的人称为“灌铅客”或“铅客”,从字面意思看,就是该受到灌铅酷刑惩罚的人。
  历数宝鸡方言,“灌铅”是一个较为严厉的批评人的词语,由此可见,宝鸡人历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