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寻找清泉
◎张轩
  我与槐芽,有着很深的情结。槐里驿是槐芽的古称,相传北宋时,在秦岭之北、渭河之南有一美地,槐树成林、绿荫成片。官府择此设驿站,驿以物名,曰“槐里驿”。
  2003年秋季,由于工作关系,我和妻子由齐镇贾家寨初中一同被调到了槐芽镇初中。我两岁的女儿跟着我们在槐芽生活,她两岁三个月就被我们送进了镇子西边的幼儿园,直到在镇上念完小学才回到县城上初中。我在槐芽初中待了七年,可以说是在槐芽生活了七个年头。
  有一年夏日的午后,学生上劳动实践课,我带领学生扛锹提笼去槐芽镇东边的东沙河西岸开荒种树。劳动间隙,口渴难耐,学生告诉我,南崖边有一汪清泉可以解渴。于是我们顺着崖边的小路,下到崖底,只见有一眼清泉汩汩泄流而出,在自然形成的围堰旁边,有几个妇人在浣洗衣裳。我们雀跃着跑到泉眼处,捧着泉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泉水醇洌甘甜,解暑解渴。
  在小憩休整的当口,我根据地形地貌,给学生们讲起了这些泉水的形成。槐芽镇域地处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形主要为秦岭褶皱带。秦岭主峰太白山常年的积雪消融,顺着河道和地表一路渗流过滤,在槐芽地域的崖头沟塄渗出或喷涌,形成了一眼眼清泉,流过村庄,汇入渭河。人们利用泉水在河滩开垦水田,种植水稻,收获着白花花的大米,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在富饶的关中道来说也是令人羡慕的。
  《郿志》记载,眉地有渭、斜谷、红河、潭谷等九条河流,且境内泉水众多,大者有九,其中最大者,有槐芽泉、柿林泉、龙舞泉等。而古镇槐芽,泉多水沛,灌地植稻,多得其利,故有“泉田膏腴”之说。于是前几日,在拜访完朋友后,我伴着早春的暖阳踩着雨后泥泞的小径,探访着一处又一处古泉,看着它们个个依然汩汩涌动的样子,耳听着村里老人讲述那古泉的记忆和故事,心中的情愫也如清泉般涌动。
  在村民老李的指引下,我来到了槐芽镇柿林村委会南边的高崖底下,看到了一处古泉,泉水涌流,形成了一渠清流。渠边的荇菜随着水波轻盈起舞,生机勃勃。老李说,这眼古泉一直没有断流过,而且出水量非常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在这儿建起了抽水站,引泉水上崖,灌溉着塬上的几百亩田地。水量盈余,还在村北利用地势落差建起了小型水电站。
  在槐芽镇中街南口丁角的拐角处,有一座仿古凉亭,紧挨街道,遮挡了临街的店铺。原来这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周边的群众集资捐款恢复修缮的凉水泉,取名为“龙吟泉”。与旁边的店家交谈,店家非常热情,笑呵呵地告诉我:古泉修缮,虽然在店门口,带来不便,但是门前清泉潺潺,水润古街,佑护百姓,我们也高兴呀!据了解,恢复修缮凉水泉,群众非常支持,纷纷捐款。
  这一汪泉水,给了多少人夏日的清凉和疲惫时的一口清爽慰藉,它见证了槐芽古镇的繁华和一路而来的变迁。重新修葺的凉水泉,人们依据泉眼周边南高北低的地势犹如伏龙戏水、侃侃有声、如歌如吟的特点,给凉水泉起了个新名字:龙吟泉。汩汩清泉从青石雕刻的龙口喷涌而出,流进了大理石砌贴的蓄水池,经过凉亭的平台淌入暗道。休闲的老人们坐在凉亭的廊凳上或闲谈古今、或闭目养神、或听泉品茗,悠闲自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了很多,槐芽街道的龙吟泉的修葺保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整理古泉址,进行改造保护,石材砌护,泉亭美化,映射出的是一种文化凝聚人心的力量。按照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路,不妨先保护起来,形成槐芽的清泉文化,再加以综合开发利用。
  唯有文化,才有灵魂,方能行走久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