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搅团西府人的消暑良方
◎吴利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生长在渭北旱塬的农村人来说,吃搅团是家常便饭。记得小时候,每次打搅团都是全家齐动手。父亲烧水,母亲洗菜切菜、备足玉米面,我们姐弟仨剥蒜、砸蒜泥。炎热的夏天最适合吃凉搅团,热搅团在大瓷盘里冷却以后,切成细条儿,浇上蒜泥汤汁,再放入一些苋菜或灰菜,然后搅拌几下,让每一根细条儿都浸染上汤汁,吃起来会更筋道、更细滑、更爽口。
  可对于我们小孩来说,最喜欢吃的是漏鱼儿。搅团怎么会变成小鱼儿呢?你先别急,容我慢慢解释。搅团在锅里熟了之后,父亲会拿出一把带有许多小孔的不锈钢漏勺搭在盛着凉水的盆上,母亲则用铁勺从锅里舀出搅团倒入漏勺里。于是,从漏勺的小孔下面便滴溜滴溜地钻出一条条金黄的小鱼儿来。看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我们姐弟仨都迫不及待地喊:“给我捞,给我捞,我要吃小鱼儿!”母亲笑嘻嘻地说:“别急,别急,等小鱼儿凉下来再捞,要不然会烂的。”母亲把“小鱼儿”捞进碗里后,浇上油泼蒜泥汤汁,拌上煮熟的绿色蔬菜,看起来色彩分明,吃起来也嫩滑爽口,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一种凉爽又好吃的漏鱼儿。
  其实每次吃搅团之前,我们姐弟仨先要争抢着吃“呱呱”。“呱呱”是啥?这是陕西方言,指的是软锅巴,顾名思义,软锅巴是相对于干锅巴而言的,是未烤干之前的锅巴。这层软锅巴粘着锅底,就像一层结实的皮冻,在它上面浇上一层油泼辣子蒜泥汤汁,再用锅铲一铲一铲地铲起来,这层软锅巴就带出了一道道的褶皱,变得像商场里出售的麻辣片一般,既柔软筋道,有嚼头,又香辣可口,回味无穷。吃完这层软“呱呱”,母亲再文火慢烧,使残留在锅底的软“呱呱”慢慢变干、变黄,以至于胀裂后翘起来。这时,它就成了地地道道的锅巴。干锅巴比起软“呱呱”又是一种别样的滋味,它酥黄焦脆,放进嘴里,嚼起来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感觉倍儿爽!
  时过境迁,经过多年工艺改良的搅团,现在已经是誉满三秦的风味小吃了,而我对吃搅团总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