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 刊
第04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拾麦
麦收时节
夏收
摞草垛
扬场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夏收
◎孙江林
身在南京,我一直通过微信关注三弟的麦田。这麦田,成了我们兄弟之间互动的主要话题。三弟退休后在村里租了近20亩地,每年种麦子。我喜欢看深秋麦子出苗时嫩黄如网的景象,喜欢看春雪化尽麦子拔节时绿毯如茵的景象,更喜欢看日暖杏黄麦浪滚滚金色遍野的景象。
三弟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应届生的身份考上大学,毕业后分到西安某研究所,他业务能力强,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是省级劳模、“三五人才”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我曾替他担心,种地与科研可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三弟却说:“退休后再当农民,挺好!现在是机械化操作,这活一年管好收种,也忙不了几天。”其实三弟种地的真实想法是:父母相继过世后,他希望我们兄弟姊妹能如父母所愿,互相加强联系,也与乡亲们保持互动,能常拥有故乡情怀,永享故乡绵延数千年的淳朴厚实的文化礼仪。
承租土地以后,三弟周末回家常到地里去看,看到麦子的生长变化,体验收获的那份喜悦与感动。麦子起身后要打两次药,这活儿可以雇人代劳。但秋播夏收,他必须到场。去年夏收,三弟回家几天,约好收割机,只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麦粒儿拉回家。然后晾晒装包,最后盘点,亩产一千多斤,这是一个丰收年!
我有四十多年没有干过农活。上大学前,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但基本是随大流打下手。但说实话,我的农民情结至今犹存,每次看到四弟发到微信群里的照片或视频,我都会挑选一些收存于“美篇”或“抖音”中,有空打开看看。
去年,由于疫情,我将暑假回家的计划推迟到国庆节。这是四十年来第一次国庆节回家。正赶上秋播时节,见到很多长期在外打工的童年好友,大家都回来种麦子。那时候家家都急着抢墒下种。经常连夜干活,那天简单吃了晚饭后,三弟叫人将化肥种子拉到承租地里,然后带上头灯,与我和四弟、五弟往地里赶去。本以为我的力气可以,但只搬几袋化肥和种子,就有气无力,活儿还得靠几个弟弟干。在黑黢黢的地里,靠车灯和头灯,我们忙了几个小时,干完活都晚上九点多了。
我回家那几天,总有人找三弟换种子,他总是给别人多装几斤。他说:“咱种的品种是169,产量高,适合做种子。都是乡亲,多给一点,不也是一种快乐嘛!”其实单从种地投入产出计算,他几乎不赚钱,甚至还要赔不少的体力和汗水,但三弟乐在其中。
又逢夏收,三弟在家人的微信群说:准备收麦子了!我问:一天能收完吗?三弟说:两个小时就成,现在外地的收割机也来村子里帮忙抢收,几个弟弟一起帮忙,收割效率非常高。又看到三弟上传照片了,偌大的储粮的房子粮食袋子堆起了一米多高的垛子,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今年又是丰收年。我因参与过去年的秋种,因此感觉今年的收成里,也有我的一份功劳,一想起来,心情愉快,更觉自豪。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