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 刊
第04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拾麦
麦收时节
夏收
摞草垛
扬场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麦收时节
◎何敏刚
八百里秦川西端是老家一望无际的麦田。身在他乡的我,在每年六月初总是牵挂着家乡的麦收。
在农家,祖祖辈辈都把小麦奉为重要的财富,说啥都要攒下一仓麦子,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缺衣少粮的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经验和教训。
自从包产到户之后,每家都有了土地,农民劳动的自觉性大幅增加。收麦,无疑是所有农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农活,无论如何也不能耽搁。
三十年前,家家户户都是人工收割,每一家都会有几个割麦的好手!清晨,天微亮,勤劳的人们就开始搭镰割麦。割麦要快,还要干净,割过的地里不抛撒麦穗。那时候父母正当盛年,家里的割麦任务就落在他们头上。要在几天时间里收割六亩小麦。父母亲在前面割麦,十多岁的我领着四五岁的妹妹,负责把一捆捆麦子整齐码放,然后装上人力架子车。装车我一个人完成,妹妹就干点辅助工作,等车装好,我们就将一车小麦运到麦场里。
家里的六亩小麦就被我们如蚂蚁搬家一样转移到了麦场。还没等一刻的休息,全家人立刻又投入了下一场“战斗”。我们家、二爸家和三爸家由爷爷统一指挥,大家一齐动手,把三家人的小麦连在一起均匀地摊开在麦场上。由二爸驾驶手扶拖拉机拉着碌碡转着圈子“碾场”。碾得差不多了,二爸停下来休息片刻,其他人抄起工具,把碾过的麦子翻过去,继续碾压。最后将麦秸秆挑走堆成垛,场面上留下来的,就是混杂着细碎麦草的麦子。等傍晚风起的时候,几个男劳力用木锨一下下把麦子撒向天空,轻质的细碎麦草被风吹到一旁,圆滚滚的麦粒则落到场面上,被奶奶、母亲、婶婶们迅速装进蛇皮袋,一袋一袋拉回家。下来就该晒麦子了,这是女人和孩子的任务。趁着天气好,我们清早就把一袋袋麦子运到麦场倒出来晾晒,用“麦耙”把麦子推成薄薄的一层,每隔半小时翻搅一次,保证麦子能够均匀晒透。
收麦的那些天很是辛苦,但我们会收获短暂的喜悦。等歇息的时候,家人往往会奖励我们每人五分钱,这钱可以买一根清凉解渴的白糖冰棍,这是我们在地里劳作时最大的快乐源泉。父母亲从来都不吃冰棍,他们则带了满满一大罐头瓶子的浓茶。而我和弟弟妹妹,有时还能吃到八分钱的橘子味冰棍和一毛钱的豆沙冰棍。最大的惊喜是来自爷爷,在麦场劳动时,爷爷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惊喜,他的大草帽里,有时装满了粉扑扑的西红柿,有时装满了甜脆的李子,有时,爷爷干脆把草帽戴到头上,用袋子拎两个大西瓜回来。这些永远珍存在记忆中的味道,在那个时候能够一瞬间扫走所有的疲惫。
几年之后,麦场上就有了打麦机。再后来,全自动小麦收割机替代了人工割麦、碾场、扬场所有环节,每年到了收麦时节,父母亲只要准备好蛇皮袋在地头等着装就可以了。
而我已近三十年没有参与过收麦了。但每年的麦收时节,那些远去的记忆和金黄的麦浪仍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闯入我的梦境。爷爷奶奶都已故去,父亲母亲也日渐苍老。我想,我的根就如那故乡的麦田,永远都在遥远的黄土地上。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