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拾麦
◎李云天
  在过去的三夏大忙时节,不论大小学生们都会放假回家支援“三夏”。回到生产队里,会被队长按年龄段分成割麦组、搂麦组和拾麦组。割麦组是大一点的中学孩子,他们可以干点大人干的活儿,比如拿着镰刀下地割麦,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拉着架子车把麦捆拉回碾麦场;搂麦组基本上属于第二梯队,可以在小队长带领下,每人拉一个铁耙子,将收割遗漏掉的麦子和撒落在地的麦穗全部搂在一块,拉回碾麦场堆起来,待摊场时候摊进去碾压,也能碾出些麦子;拾麦组就全是年龄较小的小学生,大人们去地里干活,他们待在家里闲着也不是个事儿,于是让他们也参与到三夏劳动中,提前感受这体力劳作的辛劳。拾麦小组就派一个年长一点、脾气好一点的中年妇女带领,人人手里都提个襻笼,将拾到的麦穗装进去。为了提高每个小人儿的劳动积极性,大多数队伍还设立贡献排行榜,每日谁的成绩大、谁的成绩小,一目了然。到这项工作全面结束后,还会有总评排名,前三甲还会获得生产队奖励的钢笔、日记本等学习用品,因此这帮子小人儿组成的队伍是最活跃、最具积极性的。
  我那时也就小学二年级,和本家门的一个小姑都是这般年纪,每天早早就随大人一起起床,吃完早饭,两人各自装满一大瓶凉开水,戴上草帽、穿好布鞋,就急匆匆赶到拾麦队集合的地点。然后大家排成队伍,去往庄稼地的路上,我们一起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稚嫩的童声引得大人们也驻足观看。
  我们去的庄稼地,已经被搂麦队搂过了两茬了,在这地里面找麦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要想有收获,必须得眼尖手快。即便这样,我们还是积极地劳动,从来不想也从来不会去偷懒,地里高高的麦茬把我们腿上划出了一道道血口子,汗留下来,就像针刺一般疼痛,但每个人都是强忍着,从不叫苦。就这样,在夏收劳动中我们这些娃娃也学会了坚强。
  后来长大了,我也明白了:小孩子参加劳动,绝不是为了看到他们作出了多少贡献,让他们过早地接触劳动,体会一点劳动的苦和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看着金黄的麦浪,我的心潮也起起伏伏,恍然回到少年,想起和那些穿着土布衫的小伙伴,一起度过的拾麦时光和无忧无虑的童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