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麦田记忆诉乡愁
毛丽娜
  麦子长于土地,父亲耕耘于土地,因此,西府文人多会写父亲和麦子的文章。“又刮大风又下雨,这地里头的麦子又要受损了……”这是扶风籍作家韩星海散文《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一句话。他笔下的父亲一辈子操心地里的麦子。近日,正值麦收时节,笔者采访了韩星海,他说:“父亲是麦田里最忠实的守望者,感觉他现在好像还活在麦子地里,正挥汗如雨地收麦呢。”
  韩星海说:“记得有一年初夏,我回农村老家,一觉醒来看见父亲蹲在炕头,一口一口抽着旱烟,问其缘由才得知,因天刮风下雨,父亲担心小麦倒伏,影响收割及减产,焦虑得睡不着。第二天,天没明他就到麦地里去了。在一片倒伏的麦地里,父亲用一竹竿挑扶着麦秆,缓慢前行,力争让麦秆重新直立起来,但又不能损失成熟的麦穗子。这一幕让我记忆犹新。”
  我市70后文学爱好者彭小宁在散文《父亲与麦子》中,讲述了劳动的艰辛和父亲对麦子的感情。夏收季节,他跟着父亲割麦、拾麦穗,抱麦捆装车,撅着屁股掀车子,忙忙碌碌十天半月,把地里所有的麦子全运到打麦场,又不歇气地摊场碾麦,扬场装袋,直到把麦子全部晒干装进包里。这一幕幕龙口夺食的情景,是文人笔下素淡朴实的麦子情结。
  千阳教师李敏的散文《那一片麦浪》,讲述了儿时的麦田是自己的乐园:“我和小伙伴们掐下麦穗,放在掌心里揉碎,吹去皮,把圆鼓鼓的麦粒放进嘴里,吃得又香又甜。那时,祖父在田间埋头劳作,我和小伙伴们在不远处采野花、捉蚂蚱、追蝴蝶,非常快乐。”采访中,李敏说起那些童年的欢乐,仿佛仍在眼前一般。
  岐山作家杨青峰的散文《割跑镰》,描述了昔日父老乡亲挥汗如雨艰辛劳作的场面,以及那个年代颇为壮观的收割场景,通过文字向读者回忆了过去农人的耕作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杨青峰告诉笔者:“白色草帽组成的‘雁阵’,将永远留在我们六十年代人的心里,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