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4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与麦子有关的西府风情
农谚催人抢三夏
麦收故事传村风
点草成金麦秆画
麦田记忆诉乡愁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点草成金麦秆画
本报记者罗琴
算黄算割,算黄算割……眼下,正是西府大地麦收时节,沉甸甸的麦穗颗粒归仓,以前麦收剩下的麦秆被农人用于烧柴、饲料之物。然而,这些普通的麦秆对于凤翔区糜杆桥镇七家门前村村民李玉让来说,却是难得的宝贝——制作麦秆画的原材料。
今年60岁的李玉让是凤翔麦秆画非遗传承人。他从小就喜欢绘画、雕刻等工艺,1983年学艺毕业后,凭借着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李玉让在学习凤翔传统艺术草编的基础上,开始尝试着用麦秆作画。近40年来,随着他对麦秆画的深入研究,创作出上百幅精品画作。同时,他也在不断优化工艺流程,使得麦秆画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在他手里,麦秆经历选、漂、熏、染、蒸、熨、烫烙、剪、刻、描、拼、贴、装等十余种工艺,成为一幅幅观赏性极强的麦秆画作品。采访中,李玉让告诉记者,一幅作品至少要花费一周时间才能创造完成,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梅兰竹菊》系列作品和《吉祥富贵》。他说:“梅兰竹菊都有高洁的品格,象征做人需秉持的本心,而吉祥富贵的盛世牡丹,则象征着新时代国泰民安,群众生活吉祥如意。”
李玉让说:“麦秆画的审美价值在于把普通的麦秆转换为视觉艺术语言,再营构成系列的主体画面,采用熨烙又不失光泽的独特工艺予以表现,使得画面立体感强,栩栩如生、高贵典雅,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坚持创作麦秆画,李玉让声名远播。他的作品《吉庆童子》在西洽会非物质文化展览会上获二等奖、《莲年有余》在凤翔县民间艺人绝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蒙古人》在新疆乌洽会的民俗文化产业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谈到麦秆画的传承,李玉让感慨道,变废弃的麦秆为“宝”,既是一种增收技能,又能使这门民间艺术焕发光彩。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