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4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与麦子有关的西府风情
农谚催人抢三夏
麦收故事传村风
点草成金麦秆画
麦田记忆诉乡愁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麦收故事传村风
本报记者张琼
“今年收成好,小麦颗粒饱满,天气也没‘捣乱’,大家心情都很好。”6月中旬,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人苗晓智等人一边晒麦,一边讲麦收故事,从镰刀到收割机,从请麦客到请“铁家伙”,从鏖战月余割麦到数天结束收麦……这些故事彰显着时代的进步,也显示着团结、善良、珍爱粮食的村风民风。
在何家村村史馆里,苗晓智指着一张匾额老照片讲起村里善待麦客的故事:“照片上的‘苗大善人’青砖门匾是由甘肃天水麦客背到咱村上来的,以此感谢善待麦客的苗家人。”清末,苗家里(今属何家村)有三兄弟苗同信、苗信儿、苗中信,其中,苗中信也叫苗正芳。苗正芳年轻时在岐山任教员,中年时家业兴隆、人丁兴旺,便回苗家里经营家业。民国时期,每到夏收季节,苗正芳就安排家人给外来麦客赠饭赠水,如遇阴雨天,苗正芳派人将面条用桶担到戏楼场地,招呼麦客们吃饱。
何家村党总支书记苗保岐介绍,当时村上麦客大多来自甘肃天水、秦安、兰州等地,甘肃麦客常得到苗正芳三兄弟的帮助。为回报苗家人的善举,甘肃麦客用大青砖刻匾,刻好后用尖底背篼把这块匾背到苗家里,再安装到苗正芳家大门上方,以示感谢。
至今,陕西岐山“苗大善人”的名声还在兰州一带流传。一次,村里一苗姓人到兰州出差,说到“岐山苗家”,当地人立马肃然起敬,并以贵客之礼招待了他,这便缘于苗家老辈人善待麦客的往事。村民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以前,割麦很费人工,地多的人家就得请麦客帮忙,村民和麦客打交道时间大概有七八十年。
“今年6月8日至10日,三台收割机一齐出动,不到三天时间,村里六千多亩地全部割完,现代化的机器把人力解放了,我们村好多年都不来麦客了。”苗晓智说,今年收麦那几天,如果哪家人在外地打工回不来,给亲戚邻居打个电话叫来收割机,不一会儿麦子就晒到院子里了。村民苗天怀种了四十多亩麦子,收割机帮了他的大忙,村民们也来帮着他晾晒、装袋。如今,何家村苗家人割麦已不再费劲,麦客的身影也早已消失,那块老匾也已不存,但善待麦客的故事还在讲,互帮互助、善待他人、热爱劳动的好村风依然在流传。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