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交通运输
第04版:文学周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专 题
第08版:专 题
标题导航
|
儿时的年味儿
山里人的年节
难忘家乡年
老家的年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难忘家乡年
◎何铃领
提起过年,对于我们70后的农家子弟来说,儿时家乡的年是最美好的记忆。那过年时一幅幅祥和安宁的画面珍藏在心灵深处,历久弥新,挥之不去。
临近过年,年的味道就开始在农家小院弥漫,继而就包裹住了家乡的小山村,各家各户都忙碌着杀猪宰羊、劈柴、舂米、磨豆腐……大人忙大人的,小孩们也不闲着。我到大队小卖部买回几张大红纸和一瓶墨汁,妹妹帮我把堂屋里的饭桌抬到院子里,裁纸、倒墨、运笔……不大一会儿,路过家门口的乡亲们三三两两聚集到了院里,有的在一旁评头论足,有的挤进来帮忙,有的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还有的让我给他们家写几副春联。
我们家在春联内容上,父亲是有严格要求的。他常教导我们说,他是一名老党员了,深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光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怀有感恩之心。因而,我家堂屋门上的春联总会有“共产党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等内容,饱含着一家人对党和政府的拥戴和祝愿,过往的乡亲们时时驻足欣赏。
一个懵懂的少年历经风雨,走过春秋,成长为一个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党员,每每在脑海里翻阅起这些儿时过年的画面,我不禁心潮澎湃。不仅是对过往美好的回忆,更是一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激励和鞭策。
守岁,是儿时过年一家人最温馨的画面。那时候没有电视、收音机,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但一家人围坐在炭火盆跟前,嗑着瓜子、喝着茶、烤着火,聆听父母讲述家史家风家训,是那么温暖、那么沉醉。父亲十岁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常常告诫我们,作为农家人勤耕勤读才是本分。父亲一生勤劳,像极了家里养的那头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认为只有年少时多读书读好书,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除夕夜,家家守岁,夜深人静,因而父母讲述的家史家风家训是那么掷地有声,又是那么润物细无声,直抵内心最柔软处。其实,按照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父母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我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村口,是我儿时过年最热郑宗林剪纸闹的地方。有送客人的,有搭台子唱大戏的……看得出劳作了一年到头的乡亲们都把快乐攒在过年了。平日里,这里一片繁忙景象,是各家各户出工、收工、挑水、打柴、运粮的交会处;而过年了,这儿就成了村庄里欢笑声的海洋,也是村里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在这里,乡亲们相互道一声:新年好!送上由衷的祝福。在这里,人们聊着天,乐于谈论着过年的趣事:谁家年猪杀得大,三百多斤哩;谁家收成最好,办了不少年货;谁家的闺女学习勤奋,又捧回了奖状;还有谁家儿子从外地回来过年了,带了个漂亮的媳妇……一桩桩、一件件喜事连连,让乡亲们喜上眉梢。他们或蹬或立或靠在村口大树上,或干脆就坐在村口的石头上,一个个拉开了聊天的架势,聊得那么投入,那么酣畅淋漓……
儿时早已走远,但儿时家乡年的一幅幅场景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那是魂牵梦萦的乡音乡情,那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令人回味,催人奋进!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