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卉
  聆听习近平主席2022年新年贺词,感动于那一句句真挚朴素、感人至深的话语。他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柳青的《创业史》,想起来带领乡亲“创业”的“仁义孩子”梁生宝。
  那年,也是在雪慢慢消融的时候,邻近几个乡的党支部书记和重点互助组长,陆续都来到了蛤蟆滩,因为这一天是梁生宝带领互助组成立灯塔社的日子。在全区首个农业社的成立大会上,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竹声,这是梁生宝带领乡亲告别旧的生活方式、探索新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创业”成功的标志。从小我就在课文中学过选自《创业史》的《梁生宝买稻种》,又因故事的发生地郭县就在渭河畔的家乡宝鸡,所以我对《创业史》倍感亲切,多次阅读,尤其是梁生宝将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的种种做法,每每读来,总是心生阵阵敬佩与感动。为了省钱,他用不花钱的面汤,把风干的馍送进肚里;为了省钱,他宁愿在寂寞僻陋的车站票房和衣而睡。而当读到梁生宝老成持重地从棉袄中掏出红布小包,小心翼翼地付五分钱的一碗汤面钱,心里想的却是:办好事情,不要失了党的威信,这位兢兢业业的朴实庄稼人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艰苦的环境没有动摇梁生宝的梦想,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要以新稻种的丰收,改变乡亲“种得稻子,吃不上大米”的穷日子。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他带领互助组艰苦创业,终于获得了大丰收,他无愧于乡亲感激地叫他一声“宝娃子”,也无愧于区委书记那希望和信赖的眼光中,一句“生宝同志”。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他笔下的梁生宝成功了,他的《创业史》成功了,这份成功来之不易,是他14年扎根皇甫村、深入生活的“创业”收获。
  农村生活中,柳青与社员一样,在地里劳动,给西红柿搭架、栽莴笋、种谷子,大锅饭经常是烩面、菜粥,还有那些麦面和玉米面混在一起做的馍,他一样吃得津津有味。就像梁生宝为了创业吃了许多苦一样,柳青也在一个个白昼和夜晚探索着一条艰辛的创作之路。竖排的稿纸上,小字如豆,柳青写了不少,也丢了不少,只要他认为还不满意,便会归入桌边的字纸篓,留下“反复研磨,过滤出来的”。在《柳青传》的生平年表中有这样的介绍:1954-1955年秋完成《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稿,1956年完成第一部第二稿,1958年完成第一部第三稿,1959年-1960年继续精雕细刻第四稿直至出版,1965年完成第二部上卷初稿……柳青精心打磨,数易其稿,实现了他的文学理想,所以我们才得以读到这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创业史》。
  直至今天,《创业史》依然是我心中最具分量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那些熟悉的人物和事件被柳青描写得真实而微妙,在故事的发展中,人物个性鲜明,心理活动丰富,还有运用自如的方言地道精练,把人吸引进精彩的作品中。在俯首耕耘的新一年,我们每个追梦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继续奋斗奉献,而这部《创业史》将带给我们更多启发与收获。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