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挂面织出幸福锦
◎段序培
  凌晨两点,岐山县雍川镇小营村不少农家传出“叮叮哐哐”的响声,这声音穿透冬日的严寒,穿透时光的距离,令空心挂面这一传统食品的制作技艺,抖动着千年的羽翼,一代代延续了下来。
  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十分讲究,其头道工序是和面,这是最吃力的活儿了。先将面粉倒进大盆,按一定比例加入盐水,然后用手搅拌,面要和得不软不硬,再用拳头使劲挤压。面揉到了,挂出来的面才光滑筋道。揉好后,苫上湿布,放置在温暖的地方“饧面”;大约两小时后,面就饧好了,接下来就是盘条。盘条要盘两次。先将饧好的面放到案板上,揉搓成约三厘米粗的大条,一圈一圈盘在大盆里,再次饧面后放到案板上,揉搓成拇指粗的小条,一圈一圈盘在大盆里,盘好后再次饧面;之后把盘好的小条面搓成更细的面条,缠绕在竹竿上,最后将绕好面的竹竿放入发酵槽内,拉细再放入发酵槽里,如此两遍。待天亮日出,潮气散尽,从面槽里取出竹竿,挑到院子,插入两米多高的挂面架孔内,另一头竹竿拉到地上固定,用两根竹竿穿入面内,分开粘连,细白如丝的面条如瀑布般,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煞是壮观;待风干后,挑回切成二十厘米长的小段,扎捆包装,即为成品。
  做挂面是个力气活,面粉变面饼,面饼变大条,大条变小条,一番揉、提、摔、击,定能让人大汗淋漓。做挂面是个技术活,从和面的软硬,到揉面的手法,再到上面架,风干、切条,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如果哪个环节掌控不好,挂出的面不筋道,入锅就烂。做挂面还受季节影响,春夏季节多东南风,空气湿润,挂面容易粘成一片,阳光暴晒,又容易扭曲变形;只有秋冬季节干燥的西北风,才能像梳子一样把挂面梳理得如直发。在一日日的耳濡目染中,在不经意的言传身教中,这些技艺,小营村的男女老少大都能“手到擒来”。每一根面条从原料到餐桌,都凝结着几代手艺人的智慧和汗水,人们吃的也不仅仅是面了,更是代代相传的老手艺。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来到小营村考察,称赞说:“这是一项能够使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如今,岐山空心挂面生产已极具规模,并搭载网络销售快车,销至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还出口至俄罗斯、越南等国。
  名扬三秦的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谢凤鸣介绍说,从选料到制成,挂面要经过十多道纯手工制作工序,除过加盐外,没有任何添加剂,这也造就出它“条细心空、光筋耐煮、清香爽口”的上乘口感。西府人讲究“无面不成礼”,在不少人家,晚辈看长辈、外甥看舅舅、女婿看丈人,无论礼品有多丰厚,必须带有一份挂面——因为,挂面曾是馈赠亲友的最高礼品,也是周礼文化的延续。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