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计量粮食的家伙“斗”
■本报记者麻雪

  在方言中,宝鸡部分地区把工具也叫作“家伙”,好用的工具唤作“称手的家伙”,斗就曾是老一辈农人计量粮食“称手的家伙”。
  据传,“斗”起源于战国时期,那时的计量单位还不十分准确,只是一个大概衡量的数据,这种方法延续了很久,直到秤的普及,它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不少地方的农村还能看到老式的升、斗。这也成为有过乡村生活经历、如今四十岁以上人们的共同回忆。
  一方精致的斗,大小刚好放在手掌上,上面绘有秦腔脸谱或者虎头、鱼等展现西府传统文化、寓意美好的各种图案……不久前,记者在凤翔人李娜的民间工艺品工作室看到了几个精巧别致的“斗”,刷新了记者对老式计量工具——斗的认知。
  李娜是80后,一直从事工艺美术创作,被陕西经济联合会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李娜回忆说,她从小在乡间长大,对“斗”“升”等老式的计量工具记忆深刻,每到收麦季节,总会听长辈说“谁家收了多少斗麦”“谁家收了多少石麦”,所以,“斗”在自己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计量工具,它还寓意着丰收。
  李娜喜欢绘制马勺脸谱、做泥塑,从老一辈手艺人那里学了“斗”的制作方法后,她做了新的设计和改良,还设计了便于制作工艺品的新尺寸。她做的新式斗,小的口径仅10×10厘米、高6.8厘米,小巧到可以放在手掌上;也有稍微大些的,可以放在桌案上。“寓意饱满和丰收的斗,再配上寓意美好的图案,这种有着浓浓西府乡间韵味的工艺品,还是很受欢迎的,销量也较好。”李娜笑着说。
  近几年,我市的不少乡村都建起了“村史馆”。在村史馆里,老式的斗、升,还有其他农具,都成为勾起人们回忆、唤起浓浓乡愁的承载。在宝鸡民俗博物馆,更有不同形制的斗、升的实物以及图片展示,可供参观者回味。
  无论是精巧的斗的工艺品,还是展览馆里对老式的斗的陈展,都意在留住乡韵,传承农耕文化。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