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文化
标题导航
|
与丰收有关的西府老物件
净化粮食的帮手“风车”
存放粮食的胖墩“囤包”
计量粮食的家伙“斗”
保护粮食的印章“粮印”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存放粮食的胖墩“囤包”
■本报记者于虹
西府农村有句俗话,叫“囤里有粮,心里不慌”,说的就是家家户户曾有的储粮器具“荆条囤包”。
过去的农村家庭,家中的摆设都比较相似,除了方桌、板凳、床铺、农具外,最显眼的就数囤包了。它高高的、圆圆的、胖胖的,静静地被主人放置在墙角或没人住的房间里。市民杨银海说,很难知道最早是什么时候用囤包存放粮食了,不过,选择用它储粮有很多原因:它很结实耐用,如果不经常搬动,囤包可以一直用下去;它能够防潮、防虫、防鼠。
杨银海记得,小时候,每年把麦子收回来晒干后,大人就会将粮食倒入囤中,封紧囤口。那时候,粮食产量低,分到每家每户的粮食少,一家几口人,一年下来能分得几百斤小麦、玉米等粮食,已经算是好的年景了。这样一来,尽管囤包容量小,但足以装下一年的收成。最重要的是,它成本低,不需要花钱购置,家家户户都会编制。杨银海说,农闲时候,家里老人会用荆条或者竹篾编织盛粮食的囤子,囤子主要是用荆条编制而成,所以也被称为“荆条囤”。荆条囤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粮站使用的囤比较大,家庭使用的囤则小得多,盛放细粮的囤,还要在它的里外两面抹上一层泥巴,既可防漏,又可防虫蛀。
杨银海老家屋里有个大麦囤,粮一直满着。杨银海说,那个囤是姥爷用荆条编的,用泥巴糊好晒干,再抬至屋里放好,几十年没动过。那时谁家的地多,谁家的收成好,从家里有几个囤包就可以看出来,囤包多的家庭自然会引起左邻右舍的羡慕。
对于农民来说,放在土房子里的荆条囤包,成了他们教育后人勤俭节约的好教材,留下了“囤里有粮,心里不慌”“囤尖浪费看不见,到了囤底后悔晚”等生动语言。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