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记忆中的年味儿
年和粮食
父亲的春联
年里说彩
冬天里的中国红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年和粮食
◎袁宏周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生产队都会做一顿由野菜、麸皮制作的忆苦思甜饭,这碗清汤寡水的过年饭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又记住吃糠咽菜的滋味,也对粮食更加珍惜了。这在当时无异于一种特别的仪式。
其实,那时候的生活与先前相比尽管有所改善,但粮食依然是不够吃的。我清楚地记得,为了节约粮食,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吃完饭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伸着舌头舔碗,从碗口到碗底一圈一圈,尽管鼻尖、额头、眉梢常会沾上饭粒,但碗被舔得光亮亮的;有时吃馍掉下了馍渣,也立刻捡起来,吹吹灰就放进嘴巴里;即便放了很久的馒头,不新鲜了,裂着大口子,用蒸笼再蒸一蒸,照吃不误,谁也不会笑话谁,因为粮食不够吃是那时候的常态。
粮食不够吃,人们想着各种各样的办法破解这个难题。
我们村本是地处八百里秦川的一个平原村,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派人进北山开荒种地了。荒山野岭,偶尔会有野狼出没。那种艰辛、孤独与危险可想而知。开荒为的就是增加种植面积,给村民多分一口粮食。到了收获的时节,就像庆祝重大节日一样,全村劳力几乎集体出动,天不亮就出发了,靠着人背、担挑、牲畜驮、架子车拉,赶天黑前热热闹闹地将粮食拉回家。
为了增加产量,人们一天干三晌,早晚加两班。即使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不是兴修水利,就是平整土地。天还没有亮,大伙就在村口集合,个个冻得直打哆嗦,一堆干透了的苞谷秆在黑暗中燃起,每个人都将手伸在火焰旁取暖,算是开赴工地前的热身运动。等火焰变成了忽明忽暗的灰火时,再将各自带的粗细粮混杂蒸的馒头放进去烤热,拿出来时,都变成了黑乎乎、滚烫烫的圆球球,就这样边吃边开赴劳动场地,为的就是建设高产田,为粮食丰收打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还在县城上中学,曾目睹了离校远的同学靠背馍打发午饭的场景。一个提兜两三个馍,一个大口搪瓷缸,另外用小瓶子装上配好的盐醋辣子汁。热天还好凑合,吃完了馍,在缸子里弄点调料汤,也算有吃有喝了。到了冬天,馍馍被冻得石头似的硬,这些同学只能用筷子将馍压在用开水冲好的调料汤里,泡软一层啃一层。不管啥时候想起这一幕,我都会眼睛发酸,心里对粮食充满了感恩之情。
又到年关,虽然我们不必再吃当年的忆苦思甜饭,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定要反对铺张浪费,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