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副 刊
第04版:特 稿
标题导航
|
村口那棵老皂角树
暖心福巴巴
老井
守望小站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暖心福巴巴
赵林祥
农村人把剩饭剩菜叫“口巴”,也称为“福巴巴”,过去的乡村孩子不少是吃着福巴巴长大的。
还在蹒跚学步时,长辈就从吃剩饭开始,用自己的行为给儿女言传身教,教会儿女们独立进食、爱惜食物的习惯。每天吃完饭,父亲就会自觉带头,教我和哥哥姐姐学舔碗。只见他五指抠紧碗底的抓手,将整个粗瓷大老碗举起来扣在面部,接着伸长舌头,脑袋一仰一仰,饭碗有节奏地滴溜溜旋转着,不时发出舌头与搪瓷摩擦的吸溜声。那滑稽的模样和不雅的舔碗声,惹得我们兄妹几个憋不住偷笑。待转过两三圈,从头上取下饭碗时,原本底部残留着少许饭渣,上沿内沾了一圈辣子油星的饭碗,被父亲的大舌头舔得水洗般干净。之后,他总会说:一粒饭一滴油汤,都是挣死巴活从土里刨出来的,只有吃到肚子里才不浪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做饭烧柴草,用的是尺八老黑锅,一顿饭锅底总会留下少许粘结的饭渣。一般人家图省事,刷锅时倒上水连刮带铲,把饭渣和在泔水里喂猪喂鸡。但母亲绝不会浪费一丁点口粮,搅团最容易粘锅,母亲就特意留下锅底薄薄的一层,燃一把麦草细火,盖上锅盖,约莫十分钟,残留的锅巴整体翘起与锅底分离,黑亮的锅底干干净净不沾一星点饭渣。一片搅团锅巴黄灿灿亮闪闪,外面光溜溜,里面布满了密匝匝的蜂窝眼眼,散发出热烘烘清爽诱人的玉米香味,惹得贪馋的我和哥哥姐姐常常趴在锅台边争抢着分食,还带到村里在伙伴们跟前显摆。那薄薄的干锅巴,俗称“呱呱”,拿在手里轻飘飘的,吃起来脆生生,越嚼越香,是农家孩子童年最爱的零食。
乡村娃娃自小顽皮淘气,端上饭碗,兄妹间也少不了追逐打闹。泥土烧成的饭碗落地就碎,经常把拌汤面条洒一地,虽然鸡啄狗舔立马收拾净了,但在爱惜粮食的长辈眼里仍是糟蹋了五谷。为防止我们打碎饭碗,父亲专门用刀削了个巴掌大的小木碗,家里人称其“樠樠”。木“樠樠”的最大优点是摔不破,热饭端起不烫手。这个小“樠樠”由大姐传给大哥二哥,到我从二姐手里接过来时,已不知摔过多少次了,外表凸凸凹凹,十几年的油盐侵蚀,加上一天数遍的洗刷,里外黑不溜秋丑陋不堪。每天吃饭时,母亲掂量着各人的饭量均匀分配,不准任何人剩饭。我经常剩下几筷头面条或一口拌汤糁子,怎么也不愿吃完,母亲就慈祥地又劝又哄:“孩子,剩饭是福巴巴,吃了拾钱哩。”
常吃福巴巴,一直也没有拾过钱,但却养成了舔碗吃剩饭的节俭习惯。尤其令我感叹的是母亲对勤俭传统的执着与坚守,即便她老人家85岁患了老年痴呆症,但我们每次喂完饭,母亲总会指着碗里残留的饭渣和油星,“啊,啊”提示着我们,直到儿女撕下一块软馒头,捧着碗擦拭干净,将馒头一口吞进肚子里,母亲苍老的脸颊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溢满知足的欣慰。
如今,父母已经故去,吃福巴巴的传统习惯被儿孙们继续坚守。妻子精心烤制的搅团“呱呱”,不仅儿女们爱吃,更是孙辈们争抢着品尝的稀罕美食,任由他们咀嚼出历久弥新的滋味,温馨而暖心。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