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
1968年深秋,刘宗昉从西安赴宝鸡西部山村晁峪窑湾子插队。面对陌生而艰苦的生存环境,他用发小的华山牌相机开始拍摄山村的农民及景物,由此步入了摄影生涯。
1970年招工,宗昉被分配到宝鸡化工机械厂工作。后来,调到宝鸡市青少年宫从事摄影教学工作。年轻时的经历,对其摄影有着深刻的影响。好多个年头,他不辞辛劳,利用假日回到山村,用相机将窑湾子的变迁记录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记录秦岭山村影像五十年的《那山那水那人》(1968-2017)的出版,令摄影界同仁眼前一亮。由黑白摄影到彩色存照,真实而生动地重现了秦岭一个山村五十年沧桑变迁的流程。由微见大,它也浓缩出中国农村历史行进的印记。
宗昉凭着几十年娴熟的拍摄技艺,深邃的人文视角,厚积薄发的实践经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影像史料。更为可圈可点的是许多照片上都配有翔实而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说明,使平面的摄影涌动起岁月起伏的激荡浪花,一次次发出心灵的召唤,与对往事的回忆共
本版投稿邮箱bjrbwxzkpl@163.com
鸣!宗昉在后记《我们
的家》一文中,对下乡时住的窑洞、山村过大年、窑洞里外的歌声和琴声、菜园子的故事、背粪背扫帚的回忆,为此集增添了浓浓的人间真情与可亲可近的难忘瞬间。
诚如评论家所言,宗昉宏大的摄影规划伴随着他的一生:见证、记录、坚守,成为他不懈追求的轨迹与信条。《那时那厂那事》(1971-2017)是中国西部一个工厂的影像记录,它的出版凸显出中国企业变迁,为中国经济变革之路,为当代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深层的启示与反思。因此也入选了济南国际摄影艺术双年展“影响中国”100本优秀摄影画册。秦陇天社火摄影集《社祭》,则记录了以陇县为代表的宝鸡社火,呈现了民俗艺术瑰宝的别样风韵,其社火文化以深厚的根脉,贯穿着悠长的历史演绎,所摄取的人文价值不可估量。
宗昉的捕捉视点是多角的,陆续奉献出的摄影集《初升的太阳》《我的太阳》《山村麦收》均以恢宏的背景、多元化的视角,张扬着摄影家在寻根之路上纵横求索的创作走向。记录西部城市宝鸡的《这山这水这座城》(1974-2019),荣获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凤凰卫视优秀摄影画册奖”,也是其摄影生涯的最新贡献。宗昉在自序《青春不老——致逝去的青春》中谈道:“时光之手,曾无数次在那光滑的发髻轻轻拂过。那时,它温顺得像个孩子一般,轻轻地睡下,一梦就是百年……我们曾拥有时光,它能改变一切、带走一切、更可能留下一切。”这是一位在宝鸡生活了五十余年的历史见证者,一位在西秦大地孜孜不倦的历史记录者,用满腔拥抱热土的激情,用点点滴滴苦恋民众的心血,用一帧帧鲜活的照片,凝结而成的一份珍贵历史存证,为一座城市留下了不容抹去的永恒记忆。
史学家借史记录历史,文学家以文述说往昔,而摄影家用影像重现时代流程的漫漫光影。宗昉传递给后代的存证,所具有的人文及史料价值已远远超越了摄影自身。在摄影之路走过五十多个春秋,刘宗昉可谓是硕果累累。如今,这位年逾七旬的历史记录者仍奔波于西秦大地的角角落落,继续向人们奉献出更新更美的时代光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省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宝鸡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