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李俊甫:向李约瑟介绍中国化学
本报记者于虹

  “卢沟桥事变”后,坐落在河南开封的河南大学开始辗转迁徙。1945年3月,日寇在豫西南发动攻势。不久,南阳失守,河南大学在荆紫关难以存留,学校师生及眷属数百人步行400多公里,到宝鸡武城寺、石羊庙、姬家殿等地暂时安居,继续办学,在这批师生里,就有时任化学系主任的李俊甫教授。
  早年在美国求学的李俊甫教授,1934年在河南大学担任化学系主任,在全系进行教学改革,他提出应该文理渗透,理文兼容。化学系在他的主持下,教师有章可循,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使该系很快成为河南大学理工学院教学搞得最好的系。1938年,重回母校的李俊甫,再次担任化学系主任,和河南大学共同经历了8年的流亡生活。
  1945年秋,英国杰出的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访问河南大学,李俊甫教授负责接待。为了欢迎李约瑟一行的到来,河南大学在石羊庙村校址举行了欢迎仪式。全体师生集中在一块空地上,席地而坐,听取了李约瑟题为《科学与民主》的演讲。作为向导,李俊甫陪同李约瑟参观了流亡宝鸡的河南大学图书馆。“我花了一个下午和李俊甫教授一起参观了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原有很多藏书,可是连续几次疏散使图书受到很大损失。图书目录已经找不到了,书籍堆在那里,许多还成捆地放在古老的神像脚下,就像刚刚由汗流浃背的搬运工们从扁担上卸下来似的。”李约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记载。
  作为理论化学博士,李俊甫不仅在溶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对中国古代化学史也深有研究。李俊甫向李约瑟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化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参考文献资料。两位科学家相见恨晚彻夜长谈,来自剑桥的化学家第一次了解到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化学史。
  也就是这次相遇,让他们结下了终生难忘的友谊。李约瑟博士离华回国后,写出了那本引起世界科技界轰动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在书里用了很长一段文字描述了在宝鸡时,他与李俊甫的相会。李约瑟写道:“在这样的环境中,李俊甫向我这个剑桥大学的生化学家介绍说,在《道藏》中包含有大量从公元四世纪以来的炼金术著作,他们饶有兴味,而且是其他国家的化学史家完全不知道的。李俊甫对我所作的这番介绍,是我终身不能忘记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