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汪大捷:大同学园里教化日本战俘
本报记者于虹

  在渭滨区高家镇太寅村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块《大同学园碑记》石碑,记载了8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1938年,日军飞机开始对西安、宝鸡、汉中等地进行轰炸,国民政府只能将设于西安终南山下的“军政部第一俘虏收容所”迁往宝鸡。恰在此时,日俘伊藤正荣逃跑被抓回,曾留学日本精通日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上校参议汪大捷,以教化的方式感动了伊藤正荣,此事在当时引起轰动。汪大捷随即奉命出任所长,负责将收容所迁往宝鸡太寅村。
  刚开始这些日俘不好管理,经常和工作人员起冲突,时常有人逃跑。汪大捷担任所长后,他采用教育的手段来管理,并根据中国传统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思想把战俘收容所改名为“大同学园”,情况才有所好转。为了丰富战俘的文化生活,收容所为战俘专门开辟了篮球场,组织他们参加运动和比赛。除了夏季组织到渭河游泳外,还利用河水在驻地修了一个简单的游泳池。战俘们修建了一条从大同学园到宝鸡县城约十公里的简易公路,参加修路的人每日可以得到两角零用钱,该路在解放前也被命名为“大同路”。
  收容所还组织这些学员学唱反战歌曲,编演剧目。1939年7月7日,独幕剧《觉醒吧,同志》和现代剧《侵略战争的罪恶》在西安上演,当时在钟楼北边的明星剧院公演了三天,天天爆满。同时,在管理人员的组织下,这些战俘还制作了躺椅、筷子、手杖、玩具、肥皂盒之类的物品,学员们编织的毛衣毛裤、围巾手套等很受村民的喜爱。由于产品受到欢迎,战俘收容所在宝鸡县城西街租用了一间房子,专门销售学员制作的物品,所卖之钱全数兑现给物品制作者。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大同学园内近500名战俘坐火车遣返回国。
  全国解放时,汪大捷毅然留在大陆,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转业后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授。1972年中日建交后,汪大捷赴日讲学,并受聘主编《日英汉科学技术大辞典》。后来,汪大捷客居日本,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