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金融之窗
第06版:文 化
第07版:市场监督管理
第08版: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
抗战时期来宝的教育家
车向忱:带领竞存师生迁往凤翔
汪大捷:大同学园里教化日本战俘
吴惠民:率郑州流亡师生来西府
李俊甫:向李约瑟介绍中国化学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车向忱:带领竞存师生迁往凤翔
本报记者张琼
在凤翔县竞存中学校史馆里,塑有教育家车向忱的塑像,至今,每一位进入竞存中学的师生都会去校史馆聆听他的故事。抗战时期,为保护东北流亡儿童的生命安全,车向忱带领东北竞存学校师生迁往凤翔县纸坊村,在当地艰苦办学,培育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
竞存中学里存有车向忱的生平资料,车向忱是辽宁法库县人,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惨遭日军践踏,许多东北流亡儿童随东北军来到西安,孩子们无家可归、无学可上。1935年夏,教育家车向忱来到西安,开展东北流亡儿童教育工作,他在西安创办了东北竞存小学,学生免费入学读书。随后,在中共党组织支持下,学校学生数量从最初30人发展到700多人。
1938年秋,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西安,车向忱带领竞存学校师生搬迁到凤翔县纸坊村。刚到纸坊村办学,条件很艰苦,师生住在两座破庙里教学、学习,“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大树下讲课,小河里饮水”,讲的正是竞存学校办学的环境。1939年3月,车向忱为竞存学校题写校训——“创造、团结、耐苦、奋斗”,带领全校师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粮食就开荒种地。当时缺乏学习用纸,音乐家教师张寒晖带领师生造纸,在吸收纸坊村人造纸技术上,研制出以麦草为原料的黄色宽幅纸,命名为“寒晖纸”。
当时,为解决校舍问题,车向忱带领师生自己动手盖房子,拉石头、和泥巴、锯木头,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不久,25间新瓦房盖好了,车向忱挥笔写下“众志斋”三个字。竞存师生勤奋吃苦、积极好学的言行,打动了纸坊村村民,村民们提供荒地、闲置屋舍、造纸设备等,支援学校建设。当时,车向忱得知当地许多儿童也希望得到就学机会,便招收插班生,一律免费入学,1939年春就有30多名孩子在竞存学校读书。
“园内蔬菜,全由同学课外亲自培植,供全校食用。走进校门,见满院鸡鸭呱呱乱跑,很有农家的风味。再往前走几步,越过一处墙角,见师生200余人,男女均着粗布衣,同聚院子里棚下,正吃午饭,很像一个大家庭……”这是1939年《抗战》记者报道中的竞存中学。
在纸坊村办学期间,车向忱、张寒晖等人还带领师生利用唱歌、演讲、话剧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张寒晖创作了一些抗日歌曲,并召集村上儿童,教孩子们唱《骂汪精卫》《三劝》等抗日儿歌,这些歌曲在周边农村流传较广。1962年,车向忱来到凤翔东北竞存学校旧址走走看看,对这块土地饱含深情。如今,在竞存小学校园里,有一棵被师生特殊保护的龙爪槐,它是车向忱校长当年亲手栽下的。斯人已去,但他留在西府的教育故事仍被人们铭记。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