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综 合
第04版:副 刊
标题导航
|
皆辛苦粒粒
舌尖上的家风
怎敢忘记
一碗面条
勤俭是个传家宝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舌尖上的家风
◎重光
农历七月十五,是村上的古会,晚上赶回老家看戏。听说我要回来,母亲早早地揉好了面,用屉布盖了,晾在案板上。她手脚麻利地操作着,很快就擀好了面,炒好了菜,一碗筋道的手擀面,被我哧溜几口吃完。
我蹲在院子里,端高了碗,伸出舌头准备舔碗。妹妹笑道:“哥,都啥年代了,还舔碗呢!”
舔碗这个绝活,是爷爷教给我的。儿时记事起,每到吃饭时,就见到爷爷蹴在一条小板凳上,端着一只大老碗咥干面,面吃毕了,碗底还存留着一层辣子油。这时,爷爷就左手捏高了老碗,伸出舌头来,顺着碗边逆时针开舔,再顺时针舔,将碗底的辣子油舔个精光。
我端着一只小洋瓷碗,在一旁羡慕地看着爷爷。
“狗娃,粮食比黄金更金贵,得舔碗呢!”爷爷伸出舌头示范着。每天念叨《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的爷爷,一本正经,在舔碗的时候,全然没有了往日的斯文。
父亲说,他小时候吃饭,把一粒米掉在地上,爷爷当时就一巴掌扇过来,并咆哮着:“你得是嘴漏了?捡起来吃了!”从那以后,他每次吃饭都是小心翼翼,连碗都要舔了。
小时候我最期待的,只有两件事情,一是过年,二是过事。其实这两件事情,都跟吃食有关。
不管是红白喜事,只要家里过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吃饭问题。主人家不管平日里的光景过得咋样,都要按照最高的规格来招待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宁愿倾尽所有,也得撑起门脸来,哪怕事情过毕了勒紧裤腰带,把嘴扎起来都行。
过事之前,主人家要做的头一件事情,就是看看家里的麦包,可有存粮应对几百人聚集的流水席。家境殷实的,恨不得把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宴请了。
流水席是岐山老家特有的吃饭仪式。咥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吃过的汤,是要倒回锅里的,越煮越浓。熬汤煎稀汪,白面薄筋光,味道酸辣香,配料有胡萝卜、黄花菜、木耳、豆腐、韭菜等。燣臊子,是做臊子面整个工序中最重要的,跟擀面条一样,是一个岐山女人的基本功。
千辛万苦一碗面,舌尖碗底见家风。
过事的时候,孩子们屏住呼吸,期待着一场舌尖上的盛宴。为了严格限制就餐人数,每张桌子只能坐六个人,孩子们不能上桌,就立在自家大人旁边,叫作“带嘴”,就是捎带着还有一张吃饭的嘴。
小时候,上午的酒席上只有一道菜,就是烧酒盘子,也叫“大年菜”。这道菜,主要是豆芽、粉条、胡萝卜、青菜,上面象征性地覆盖着几片红烧肉。饥饿的人们,早已捏着筷子,孩子们眼巴巴地瞅着,待到菜上桌,眼疾手快地伸出筷子去夹,经常是一块肉被两三双筷子同时夹到。
如果盘中还有一两片肉,立席的人就飞快地伸出筷子,将肉夹走。这最后的一两片肉,大家都舍不得吃,是给主人家的孩子们留的。
臊子面上桌了,流水席正式开宴,耳边就是一片吸溜声,咥个四五十碗,都是寻常的饭量。跟大厨认识的人,就端一只老碗,拌上干面,挖一勺子臊子,在众人的嫉妒眼神中,蹲在灶火跟前开吃。“灶火有人咥干面”,这话一点不假。
至于午饭,必然有这几道菜:西府拼盘、擀面皮、锅盔辣子、蜂蜜粽子、鸡蛋油饼……最后还有一道硬菜,就是大家非常期待的带把肘子。
吃流水席的日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平常日子,还是要慢慢熬着。一场春雨过后,孩子们就挎着襻笼出发了,在崖畔草丛间,能寻觅到地软,天晴了,可以挖荠菜。
立夏过后,人们就相邀着去捋洋槐花,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洋槐花饭团。这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需要找一根长长的竹竿,绑上铁钩子,站在槐树下就能轻松够着。有些手脚敏捷的,就爬到树上去,树下的人们就只有眼热的份。
爬树这项技能,除了夏天摘桑葚,在秋天的时候更加实用,可以摘柿子、采苹果、收核桃。辛劳一年的乡亲们,在汗流浃背、油污满手之时,总会收获这些挂满枝头的大自然的馈赠。
上高中后,学校的饭菜比较清淡,母亲就烙两个锅盔,切成二十多个小方块,我挂在自行车前面,一路摇晃着去学校。每天得计划着吃,如果忍不住提前吃了,后面就只能饿着了。
时光流转,饥馑的岁月一去不返。
同学刘观书,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大厨,在镇上开了一家酒楼,能做地道的烧酒盘子和八凉八热的“八大碗”。只要有外地朋友来岐山了,我就在那里招呼大家咥臊子面。
现在,只要老家过事,特别是亲人逝世了,我总要抽出时间参加。只有在过事的时候,游子们才能从四面八方赶回来,按长幼次序坐定,大家端起一杯酒,眼含热泪,一饮而尽。眼前,还是这碗浓烈滚烫的臊子面。
一起一坐、一饮一啄的细节,映射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长辈们教导我们“吃有吃相”,这传统的餐桌规矩,与孝道家风、尊老爱幼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家族聚会、重大节日的时候,这些规矩就越发重要。
感谢长辈们给予我们的生命。忆苦思甜,现在的条件好了,希望这些怀旧的美食,能够唤醒大家珍惜眼前,保持节俭。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