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西府农谚话节约
“勤劳兴家,节俭为重”
“惜衣常好,惜饭常饱”
“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一颗粮一粒米,从种到收不容易”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勤劳兴家,节俭为重”
本报记者王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勤俭”是西府人众多家训中谈得最多的主题,质朴的农家人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农谚“勤劳兴家,节俭为重”,也成为不少西府家庭的家训,被挂在门楣之上,教导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
“勤劳兴家,节俭为重”对于劳动人民来说,这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大道理。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左传》引古语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有“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
一个“勤”字足以令人发家致富,一个“俭”字更能让人受益终身。勤劳能兴家,节俭很重要,无论何时“勤俭”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远古时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起,杰出的氏族首领就已能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人们认识到,“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正是依靠着劳动和节俭,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支撑起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长足发展,成为做人、立身、安家的根本。
勤俭,是对生活中各种资源的珍惜,更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修养。在西府,勤俭之风代代相传。明代的“铁胆御史”王纶,字汝言,号岐东,扶风县天度镇天度村人,生于明代天顺八年(1464年),曾任真定知县、巡按四川监察御史、嘉兴知府及浙江参政等职。任职期间,他抨击宦官刘瑾,扫除蜀地匪患,是个干实事的好官。
除过王纶,天度王家走出了王政、王兰等诸多忠良,究其原因,人们或许能在王氏族谱的训卷中找到答案,其族谱记载了敦孝悌、尚和厚、崇勤俭、慎婚姻等六方面内容。王家家训特别强调要勤俭,告诉后人勤俭是大德,家族兴旺离不开勤俭。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