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早春茵蒿味悠长
◎王卉
  每年冬春交接之际,茵陈蒿总能从凛凛寒风中,第一时间感知薄阳捎来的丝丝暖意,拱破头顶那层黑油油的泥土,贴着旧茎冒出丛丛嫩芽。不几日,这些萌萌哒的茎芽变得张牙舞爪起来,伸展到四五厘米那么高了。“堆盘红缕细茵陈,巧与椒花两斗新”,美食家苏东坡的推荐勾起了人们对美味的热情,山坡上、地垄旁,人们寻找着长着细密白茸的茵陈蒿,生怕辜负了大自然的馈赠。
  茵陈蒿关照着人们的早春餐桌,药食同源的双重身份让古人对它颇为宠爱,除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极高的药用价值赞不绝口,苏东坡还在“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后,再度创新吃法,将茵陈蒿与肉搭配,还不忘感慨“茵陈点脍楼,照坐如花开”,此番意境真是令人羡慕。如良药终是苦口一般,有着特殊气味的茵陈蒿虽受人们喜爱,却是我最难以下咽的食物。“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即便是杜甫为它背书,赞许食后如何唇齿生香,可那股强烈的刺鼻气味,依然令我不得不对它敬而远之。每年春季,我因它而体会“别有幽愁暗恨生”的焦虑心境,在暗流涌动的斗智斗勇“对决”间,水焯、油煎、蒸洗……为了除去那个气味,用尽办法,却终是徒劳。我这才明白,茵陈蒿柔弱的外衣下,包裹着不容小觑的倔强。
  茵陈蒿点缀着人们的早春餐桌,因为待到春末时,这味限量款食材就要犯起小脾气,一改往日柔嫩的形象变得如柴草般固执,不再适合食用了。这种曾作为“馐于王公”的特殊之物,该如何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呢?科学家根据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及强大的现代科技,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疾病,解人于危苦。我想,作为近亲的茵陈蒿也定会不遗余力地大显身手,为人们作出更多的贡献。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