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西秦视点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金融之窗
第06版:副刊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标题导航
|
见证历史的棋盘山
家乡的五味子
《春华秋实》序
同题作联
悬联求对
上期“悬联求对”应对结果
爱的教育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春华秋实》序
◎唐栋
赵智宝先生的新作《春华秋实》出版,他要我写篇序言,我欣然遵嘱,因为这是一种缘分;缘分来了,双手捧着。
智宝先生长我不到三岁,当我还是一个初中毕业后的回乡知青时,他已经参加工作,是我的家乡——岐山县安乐公社广播站的专职通讯员,几乎每天,都能从公社的高音喇叭里听到“通讯员赵智宝报道”这样的广播。通讯员,那相当于记者呀,这职业是很令我羡慕的。但那时我还不认识他,我第一次见他是1969年冬天公社为我们这批参军入伍的新兵举行的欢送会上,一个精干帅气的小伙,忙前忙后地安排公社广播站的工作人员反复播放《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的歌曲。到了新疆部队后,我被分配到天山深处的阿拉马力边防哨所,没料想这个哨所就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曲的诞生地,一个叫李之金的宣传干事来哨所蹲点时,根据战士们的黑板报内容创作了这首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边防线上把根扎,雪山顶上也要发芽……”歌里唱的,就是我们哨所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唱着这首歌从家乡出发,目的地恰巧又是这首歌诞生的地方。由此,赵智宝就印在我的记忆中了。
一晃将近五十年过去了,今年初夏我回乡省亲,见到了赵智宝先生,当年那个精干帅气的小伙,同我一样已到了杖围之年,但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小,人很精神,真是“慵懒让人衰老、勤奋使人年轻”啊。他之勤奋,来自于对“初心”的恪守。他从公社广播站通讯员起步,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先后做过县广播站的编辑记者、县委新闻干事、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还曾一度担任过乡镇、县政府部门的领导职务。但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始终没有改变观察生活、洞悉社会的习惯,始终没有怠慢他赖以生存的那片土地和他的父老乡亲。所以,他一直笔耕不辍,除了有大量新闻作品不断见诸国内各大报刊并频频获奖外,还创作了数目可观的散文、杂文,整理了不少文史资料,出版数部专著,获得了许多荣誉。
这部《春华秋实》,用智宝先生自己的话说,是想成为一部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我看是的。作品集由宝鸡地区有影响力的作家赵韬先生选编,赵韬先生认真、严谨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他站在文化的高度,以回眸历史的思考、以观照现实的眼光,精选了赵智宝先生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从篇目上看似乎有点杂,但这只是“形散”而已,其实则“神聚”矣,因为可以看到文化的内涵充盈其中。应该说,这部充满家国情怀的作品是时代的眼睛、是生活的记录,是一幅描绘岐山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奋进的画卷。
《春华秋实》是在岐山这片土地上结出的丰硕果实,亦是赵智宝先生的心灵轨迹,顺着这一轨迹走下去,有十分好看的风景。
(唐栋:岐山人,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